
亦作“ 慰諭 ”。1.抚慰;宽慰晓喻。《列子·周穆王》:“﹝老役夫﹞昔昔梦为国君,居人民之上,总一国之事,游燕宫观,恣意所欲,其乐无比。觉则復役,人有慰喻其懃者。”《三国志·魏志·张鲁传》:“ 太祖 入 南郑 ,甚嘉之,又以 鲁 本有善意,遣人慰喻。” 宋 苏舜钦 《答杜公书》:“笔墨精劲,慰諭曲折,深开忧灼烦苦之抱。” 清 王韬 《琉球朝供考》:“ 明太祖 遣使慰諭。”
(2).谓解释宽慰。《汉书·东方朔传》:“ 朔 因著论,设客难己,用位卑以自6*慰諭。”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慰喻汉语 快速查询。
“慰喻”是汉语中具有安抚劝解内涵的复合动词,其释义可从以下三方面展开解释:
一、核心释义
“慰喻”指通过言语或行动安抚、劝慰他人,尤其针对处于焦虑、悲痛或困境中的人。该词强调以温和劝导的方式缓解对方情绪,常见于书面语境。例如《后汉书·隗嚣传》记载:“帝报以殊礼,言称字,用敌国之仪,所以慰藉之良厚。”此处虽未直接使用“慰喻”,但“慰藉”的语境与“慰喻”相通,均体现抚慰意图。
二、构词与语义分析
“慰”本义为安抚,《说文解字》释为“安也”;“喻”则含晓谕、开导之意。二字组合后,“慰喻”既包含情感慰藉,又强调通过说理引导对方纾解心结,如《宋书·王诞传》中“诞多方慰喻”即体现此双重作用。语义上较“安慰”更具主动疏导性。
三、历时发展与语用特征
该词属文言色彩较强的书面词汇,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但在历史文献及文学作品中保留完整。例如《资治通鉴》中“遣使慰喻”描述官方对民众的安抚行为,反映其传统语境中的权威性与正式性。当代多用于学术论述或历史研究领域,如《汉语大词典》将其列为规范词条并注明引证来源。
“慰喻”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wèi yù,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进行解释:
“慰喻”指通过言语或行动来安慰他人,帮助缓解其痛苦或困扰。其中:
结构
由“慰”和“喻”两字组成,均为动词:
使用场景
适用于需要鼓励或安慰的场合,例如:
历史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古籍:
以上解释综合自《汉语辞海》《列子》《三国志》等典籍,以及查字典()、汉典()等工具书。若需进一步查阅完整引文,可参考相关网页的原始出处。
悲切薄材单父车场陈放创化传馨大节不夺单孑电阻率爹妈杜秋娘峨阙发甲浮称流说副笄拊噪供招汉甘露鼎呼服胡妖佼人加气解密接舆粳米谨温进一层九解句阑可怜空头告身矿物质癞格谱淩淩留目眇恠名嘴迷悟牛鼻绳攀追扑甩侵叛求成虬钟全音热蟒桑穰水浴朔雪殊群书声朗朗卫星五苦霞路项橐香獐子小名[儿]细布屟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