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飄動貌。《楚辭·九歌·大司命》:“靈衣兮披披,玉佩兮陸離。”《文選·潘嶽<******賦>》:“仰神宇之寥寥兮,瞻靈衣之披披。” 劉良 注:“披披,動皃。” 明 唐寅 《惜梅賦》:“縣庭有梅株焉,吾不知植于何時,蔭一畝其疏疏,香數裡其披披。” 清 金農 《次看山驿》詩:“稊田米賤那得食,短後之衣風披披。”
(2).散亂貌。《楚辭·劉向<九歎·思古>》:“髮披披以鬤鬤兮,躬劬勞而瘏悴。” 王逸 注:“披披、鬤鬤,解亂貌也。” 宋 梅堯臣 《送王道粹學士知亳州》詩:“八月風漸高,木葉将披披。” 蘇曼殊 《嶺海幽光錄》:“餘與 張子 生逢斯世,有髮而不能保,月一薙之;無使其短而種種,長而披披,故 張子 以其秃為幸而頌之。”
“披披”是一個疊詞,在古漢語和現代漢語中均有使用,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以下從不同角度詳細解釋:
飄動貌
形容物體隨風飄動的狀态,常見于描述衣物、旗幟等輕盈物體的動态。例如《楚辭·九歌·大司命》中“靈衣兮披披,玉佩兮陸離”,描繪神靈衣袂飄動的景象。
散亂貌
指事物分散、淩亂的狀态。如唐代唐寅《惜梅賦》中“香數裡其披披”,形容梅花香氣四散彌漫的意境。
古文示例
潘嶽《寡婦賦》中“瞻靈衣之披披”,劉良注“披披,動皃”,強調動态的視覺效果。
現代用法
可引申為衣物因潮濕或反複穿戴導緻的褶皺、淩亂狀态,如“暴雨中,雨披披在信報袋上”。
“披”的本義與動作相關(如覆蓋、穿戴、打開),疊加成詞後弱化動作性,強化狀态描述(見《說文解字》引柩帛之說)。例如:
以上釋義綜合了漢典、古籍及現代詞典的解讀,其中因權威性較低,僅參考其古籍引用部分。
《披披》是一個形容詞詞語,表示衣物或頭發飄揚不定的樣子。
《披披》的拆分部首是扌(手)和巴(又稱人),共兩個部首。
《披披》的總筆畫數為10畫。
《披披》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書法中。在清代鈔泉流通的銅元錢币中,有許多字體比較特殊,其中就包括了《披披》這個字。後來,這個字從書法中得到了推廣,逐漸被人們用于日常的書寫和交流中。
《披披》的繁體字為「披披」。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人們用粉筆在紙上寫字,并且每個字的形狀和筆畫都有一定的規範。《披披》這個字在古時候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但基本上保持了原始的形态和結構。
他站在山頂,披披的長發在風中飄舞。
她身着披披的紗裙,宛如仙子一般。
披風、披肩、披紗、披薩
搖搖、飄飄、飄揚
嚴嚴、拘束、束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