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痾疹 ”。指熱性病。 宋 歐陽修 《亳州乞緻仕第五表》:“夏秋交際,痾疹日增。” 明 楊慎 《贈王民望》詩:“胡然嬰痾疢,臨岐隔歡遊。”
“痾疢”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字詞構成
組合含義
二字連用表示“熱性病”,強調由内熱引發的病症()。古漢語中亦寫作“痾疹”,屬異形詞。
二、引申含義
“疢”在古籍中可引申為憂患、痛苦,如《詩經》中“疢如疾首”即形容内心煩憂如患病般煎熬()。因此“痾疢”在特定語境中可能暗含身心雙重疾苦。
三、使用注意
該詞現代已極少使用,多見于中醫典籍或古典文獻。若需引用,建議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指向疾病還是心理層面的苦痛。
古籍例證
痾疢(讀音ē chèn)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病痛、不舒服。在現代漢語中,多用作描繪身體不適或不舒服的狀态。
痾疢的部首是疒(病字旁),由6筆組成。
痾疢為古代漢字,書寫時多使用繁體字「額瘎」來表示。在《康熙字典》中,痾疢被注釋為癃疾或病痛。
在古時候,痾疢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但基本上都是以「額瘎」的繁體字形式來表示。這種寫法在現代漢字中已經很少被使用。
1. 他感到頭暈腦脹、全身乏力,十分痾疢。
2. 我昨晚吃了不合適的食物,導緻胃痛得很痾疢。
痾疢沒有一些常見的組詞形式。
痾疢的近義詞包括:不適、不舒服、痛苦。
痾疢的反義詞包括:健康、舒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