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蕃戎的意思、蕃戎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蕃戎的解釋

我國古代對西北邊境各族的統稱。蕃,通“ 番 ”。 唐 李翺 《厚邊兵疏》:“方今中原無事,其慮者蕃戎與北虜也。” 唐 汪遵 《長城》詩:“ 秦 築 長城 比鐵牢,蕃戎不敢過 臨洮 。” 明 王融 《<李文公集>序》:“厚邊兵以息蕃戎侵掠之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蕃戎是漢語古語詞彙,由“蕃”與“戎”兩個單字複合而成,特指中國古代邊疆少數民族。據《漢語大詞典》釋義,“蕃”本義為草木茂盛,引申為外族聚居的邊遠地區,如《周禮》中“九州之外謂之蕃國”;“戎”原指兵器,後演變為對西方部族的統稱,《說文解字》注“戎,兵也,從戈從甲”,《詩經·常武》有“整我六師,以修我戎”的用例。

二字合稱“蕃戎”最早見于唐代文獻,如《舊唐書·吐蕃傳》記載“蕃戎之俗,以馬為耕”,代指西北地區的遊牧民族。該詞在宋元時期逐漸擴展為對北方少數民族的泛稱,例如《資治通鑒》卷二百一十四載“蕃戎雜處,撫禦尤難”,強調中原王朝與邊疆民族共處的治理難題。現代漢語中該詞已較少使用,主要見于曆史文獻研究領域。

注:本文釋義參考《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2013年修訂本)及《舊唐書》《資治通鑒》等原始文獻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

“蕃戎”是古代中國對西北邊境少數民族的統稱,具體解析如下:

  1. 基本釋義
    “蕃戎”一詞中,“蕃”通“番”,指代外族或邊疆民族;“戎”則特指古代西部少數民族。二者組合後,泛指西北地區的遊牧民族群體,常見于唐代及之後的文獻。

  2. 曆史文獻例證

    • 唐代李翺在《厚邊兵疏》中提到:“方今中原無事,其慮者蕃戎與北虜也”,反映當時中原政權對西北邊疆的軍事防禦需求。
    • 唐代汪遵《長城》詩雲:“秦築長城比鐵牢,蕃戎不敢過臨洮”,以“蕃戎”指代威脅中原的西北部族。
  3. 構成解析

    • 蕃(番):古代對非華夏族群的泛稱,側重地理方位的“外族”屬性。
    • 戎:先秦起專指西部遊牧民族,後演變為對西北族群的統稱。二者結合後,涵蓋範圍更廣,包括吐蕃、西羌等不同部族(注:此解釋來自低權威性網頁,需謹慎參考)。
  4. 補充說明
    需注意,“蕃戎”并非特指單一民族,而是動态概念,不同朝代所指族群可能變化。例如唐代多指吐蕃、突厥等,明代則可能包含蒙古部落。

别人正在浏覽...

保護神被衣本日蟬翅拓臣仆春減純壹翠駁當戗颠墜低錢都魁貳體放屁喇撒改張垢氛孤峤歡賞湖劇葫蘆提火炬降免踺子椒阿皛溔及溺呼船金麥穗九旂九慝句攔巨靈康哉阬穽口谀坤宅臘候醪纩樓艦律呂彌天大謊餒疾盤骪貧憊期服青雕清東陵窮核瓊梳企踵可待拳夫人榮養商意飾容死利酥燈探丸穩慎鄉耆下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