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巍然不動”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1. 拼音與基本釋義
2. 出處
源自西漢劉安的《淮南子·诠言訓》:“道者若丘山,嵬然不動,行者以為期。”其中“嵬然”與“巍然”同義,均指高大穩固的狀态。
3. 用法與語法功能
4. 近義詞與反義詞
5. 補充說明
該成語多用于描述自然景觀(如山嶽)或比喻人在困境中堅定不移的精神狀态,含褒義。
《巍然不動》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高大而穩固,形容堅定不移的意志和堅強的立場。
《巍然不動》的拆分部首是山和心,其中山表示事物高大穩固,而心表示意志和思想。
根據部首和筆畫的組合,可以将《巍然不動》的字拆分為:山(3畫)+心(4畫)+勿(4畫)+弓(3畫)+弓(3畫)=17畫。
《巍然不動》的來源有很多種解釋,其中較為常見的一種是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王亦曰:‘不亦善乎!汝将及勇矣!如是,汝不動,如山嶽巍巍然;苟汝動,天下何石子之能載汝哉!’”意思是如同山嶽一般不動搖。
在繁體中,巍然不動的表示形式與簡體相同。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巍然不動》的字形形态與現代寫法相似,沒有太大的變化。
1. 他面對困難時,巍然不動的精神給我們帶來了無盡的勇氣和支持。
2. 這位領導始終如一,巍然不動地維護着公正和正義。
組詞:巍峨、巍峩、穩穩、穩固。
近義詞:屹立不倒、堅如磐石。
反義詞:搖搖欲墜、動蕩不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