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黃鹂。 唐 丘光庭 《補<茅鸱>》詩:“茅鴟茅鴟,無搏鷅鶹。” 宋 陳翥 《桐譜·詩賦》:“将以集鸑鷟,鳴鷅鶹。翫之以興詠,聽之以消憂。” 宋 葉適 《次王道夫舟中韻》之一:“鸜鵒收聲避鷅鶹,田家蠶麥已知秋。”參見“ 黃鸝 ”。
鷅鹠(讀音:lì liú,注音:ㄌㄧˋ ㄌㄧㄡˊ)是古代文獻中對黃鹂鳥的别稱,具體釋義如下:
基本詞義
指代鳥類“黃鹂”,屬鳴禽,常見于文學作品中。例如宋代陳翥《桐譜·詩賦》提到“鳴鷅鶹”,即形容其鳴叫聲。
文獻用例
同義詞
與“黃鹂”通用,兩者指向同一鳥類(參見“黃鸝”)。該詞在古詩詞中多用于渲染自然意境或抒情。
《鷅鹠》(liú lí)是一個拼音,表示一種鳥類的名稱。它的意思是指鵑鸠科鳥類中的一種,也叫做鸠鸱、鹞鵰或鵟鷙。
下面我們來看一下這個詞的部首和筆畫:
《鷅鹠》是一個比較古老的詞彙,源于古代漢語。在古代文獻中,它曾被寫作“鷚鵂”,“鷚”是指鸠鸱類的鳥,而“鵂”是指猛禽,這兩個字合一起就構成了鷅鹠。
《鷅鹠》的繁體字形式為「鷅鷤」,和簡體字非常接近,隻是形态稍有變化。
1. 雲霧中,一隻鷅鹠飛過,迅猛地抓住了獵物。
2. 我們在山上看到了一隻鷅鹠在天空中盤旋。
3. 這種鷅鹠的叫聲非常尖銳,可以吓跑其他鳥類。
組詞:鷅鹠瞄、鷅鹠形、鷅鹠屬
近義詞:貓頭鷹、蒼鷹
反義詞:鴿子、鹦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