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匏樽 ”。匏制的酒樽。亦泛指飲具。 宋 蘇轼 《前赤壁賦》:“駕一葉之扁舟,舉匏尊以相屬。” 宋 蘇轼 《病中遊祖塔院》詩:“道人不惜階前水,借與匏樽自在嘗。” 蘇曼殊 《斷鴻零雁記》第二六章:“惜吾兩人不能痛飲;否則将此蟹煮之,復入村沽黃醑無量,爾我舉匏樽以消幽恨。”
“匏尊”一詞有兩種主要含義,需結合曆史文化和器物演變來理解:
起源與材質
匏尊(亦作“匏樽”)最初指以幹匏瓜(葫蘆的一種)制成的酒器。匏瓜因中空可盛物,古人将其剖半作瓢,後發展為飲具。
文學與曆史中的引用
蘇轼在《前赤壁賦》中寫道:“駕一葉之扁舟,舉匏尊以相屬”,描繪了以匏樽飲酒的意境,象征文人雅士的淡泊情懷。此用法也暗喻人生際遇,如蘇轼借匏瓜“苦葉”暗指自身仕途坎坷。
工藝演變
清代陳曼生将“匏尊”概念引入紫砂壺設計,創制曼生壺中的經典款式。其造型仿照匏瓜,壺身圓潤飽滿,壺嘴與把手線條流暢,體現古樸之美。
材質與特性
傳統匏尊壺采用宜興黃龍山底槽清泥料,泥質細膩,燒成後色澤古雅,泡茶時能提升茶湯醇厚感,久用壺身會逐漸變為黯肝色,更具韻味。
若需進一步了解紫砂壺工藝或蘇轼相關典故,可查閱(匏尊壺工藝)及(文化隱喻)。
《匏尊》是一個古漢語詞彙,指的是一種古代祭祀儀器,用于盛裝酒水奠祭神祗。它通常由匏瓜制成,具有縱橫頌歌的美意。
《匏尊》由兩個漢字組成,其中“匏”字的主要部首是“匕”,由3個筆畫組成;“尊”字的主要部首是“寸”,也由3個筆畫組成。
匏尊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商代和西周時期,它是一種重要的祭祀器具。據《禮記·樂記》記載,匏尊最早是由瓜果制成,後來演變成使用匏瓜來制作。這種器具在古代的宗教儀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匏尊》的繁體寫法為「匏尊」。
在古代的漢字書寫中,匏尊的字形與現代略有不同。具體來說,匏字在古代寫法中的“匕”部分更像是一個四方的蓋子,封閉在“巴”字上部,下方則有一橫作橫軸。
1. 古代神廟中,常常有匏尊擺放在祭壇上。
2. 祭祀儀式上,酒水會被倒入匏尊中進行奠祭。
匏食(指用匏瓜制成的食品)
酒令、尊爵、尊號
玩具、凡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