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忘了自己,不感到自己的存在。指不識不知,順乎自然的處世态度。《莊子·天地》:“有治在人,忘乎物、忘乎天,其名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謂入於天。”
(2).不主觀,不自用。 宋 蘇轼 《司馬溫公神道碑》:“二聖忘己,惟公是式,公亦無我,惟民是度。” 宋 蘇轼 《拟殿試策問》:“朕虛心忘己,以來衆言。”
"忘己"的漢語詞典釋義
一、核心釋義
"忘己"指忘卻自身的存在或利益,常形容無私、超脫的精神境界。其核心含義包含兩層: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5卷,第1082頁)(https://www.cp.com.cn/book/978-7-5326-5325-8_5.html)
二、哲學與文化内涵
在道家與儒家思想中,"忘己"被賦予深層哲學意義:
來源:《辭海》(第七版,哲學分冊)(https://www.cihai.com.cn/cihai/cate/detail?category_id=1007)
三、現代用法與示例
現代漢語中,"忘己"多用于褒義語境: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https://www.cp.com.cn/book/978-7-100-14928-7.html)
四、權威文獻佐證
《莊子·天地》載:"忘乎物,忘乎天,其名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謂入于天。" 此句闡釋"忘己"作為天人合一境界的必經階段。
來源:中華書局《莊子注譯》(http://www.zhbc.com.cn/book/detail?bookId=100283)
引用說明:
“忘己”是一個具有哲學深度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核心層面解析:
源自《莊子·天地》的經典論述:“忘己之人,是之謂入于天”,指通過忘卻自我存在,達到與自然合一的超然狀态。這種境界強調:
宋代蘇轼在《司馬溫公神道碑》中賦予新内涵:“二聖忘己,惟公是式”,此處特指:
部分現代辭書(如)擴展出“舍己為人”的倫理含義,但需注意這是基于傳統哲學概念的延伸解讀,并非原典直接定義。該用法強調超越個人利益,專注服務他人。
建議結合《莊子》原文及蘇轼政論文章,深入理解該詞在不同語境中的微妙差異。
靉靆隘谷白面兒郎巴劫搏狩藏摧參術層巅償寃産穑褫散愁紅慘緑觸手生春楚粽跐踦寸楮硐産堆金積玉遁陰匿景否桑伏吟公之于衆回避鑒察膠舟骥伏即如紀叙蠲容絶戶拷問可疑口角春風昆鄧榔梅靈儀林梢旒旍理掾漉漉履舃交錯眇絕迷密乾絡人曹郎散劑三袁山隅矢盡兵窮壽文霜夕書童司機太妃田青跳舞鐵甲兵輪廷诤土運無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