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語本 三國 魏 王肅 《聖證論》,其書已佚。 肅 撰《聖證論》,并僞造《孔子家語》等書作為論據。後因以“聖證”謂取證于聖人之言。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誡兵》:“ 孔子 力翹門關,不以力聞,此聖證也。”
(2).指詩文傳神入勝之句。 清 王夫之 《薑齋詩話》卷二:“‘十九首’及《上山采蘼蕪》等篇,止以一筆入聖證。” 清 王夫之 《薑齋詩話》卷二:“﹝七言絶句﹞至 劉夢得 ,而後宏放出於天然,於以揚扢性情,馺娑景物,無不宛爾成章,誠小詩之聖證矣。”
“聖證”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源于三國時期魏國學者王肅的《聖證論》。王肅在書中通過僞造《孔子家語》等文獻作為論據,試圖以孔子等聖人的言論佐證自己的觀點。後世因此用“聖證”代指引用聖人之言作為權威依據。
例:北齊顔之推在《顔氏家訓·誡兵》中提到“孔子力翹門關,不以力聞”,以此作為“聖證”。
清代學者王夫之在《薑齋詩話》中擴展了該詞的用法,将“聖證”引申為詩文中意境深遠、刻畫入微的佳句。例如,他評價《古詩十九首》和《上山采蘼蕪》等作品“一筆入聖證”,并稱劉禹錫的七言絕句為“小詩之聖證”。
《聖證》是一個詞彙,指的是人們在宗教、哲學或精神層面上得到的證明或認證。它代表着對于某種信仰或思想的深切體悟和驗證。
《聖證》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土」和「示」兩個部首,其中「土」代表着與地相關的概念,「示」表示神聖、宗教的含義。在漢字拆分方面,「土」的筆畫數為3,「示」的筆畫數為5。
《聖證》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佛教典籍中,後來也用于其他宗教和哲學文獻中。在繁體字中,“聖”一詞通常保持不變,而“證”這個字會根據文化習慣而有所變化。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聖」字與現代寫法沒有太大的區别。而「證」字的古寫稱為「証」,在構造上稍微有些不同。
以下是幾個關于《聖證》的例句:
與《聖證》相關的一些組詞有:
與《聖證》意義相近的詞有「證悟」、「開悟」和「領悟」。而與之相反的詞可以是「懷疑」、「質疑」和「迷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