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賒券的意思、賒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賒券的解釋

欠賬的字據。《金史·毛碩傳》:“或為姦吏盜有實錢,而以賒券輸官,故 河東 有積負至四百餘萬貫,公私苦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賒券”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字源與曆史用法兩方面解析。根據《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3)的考釋,“賒”字本義為“延期付款”,《說文解字》載“賒,贳買也”,即通過信用進行交易;而“券”指書面憑證,《周禮·地官》鄭玄注“券,謂兩書一劄,别其書”,強調其作為法律憑據的性質。

二者合稱的“賒券”特指古代商業活動中延期支付的信用憑證,常見于宋元時期民間貿易。據《中國曆代契約會編考釋》(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收錄的元代契約文書,賒券通常載明債務人姓名、賒欠物品數量、還款期限及違約處罰條款,例如“立賒券人王某,今賒得李記綢緞三匹,限至九月終還訖,如違每匹加息絹一尺”。

該詞在明清小說中亦有出現,《醒世姻緣傳》第四十二回載“寫下賒券,約至來年麥熟交還”,印證其在民間經濟活動中的實際運用。現代漢語中,“賒券”一詞已逐漸被“賒賬單”“信用憑證”等表述取代,但仍作為研究古代經濟史的重要術語存在于學術領域。

網絡擴展解釋

“賒券”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三個方面綜合解釋:

  1. 基本含義
    根據權威詞典解釋,“賒券”指欠賬的字據或憑證,即記錄債務關系的書面證明。其中,“賒”表示延期付款或欠債,“券”則指契據、票據類的憑證。

  2. 曆史用例
    該詞在古代文獻中有實際應用,例如《金史·毛碩傳》提到“以賒券輸官”,指官吏通過僞造賒券(虛假債務憑證)充抵稅款,導緻官府積累巨額債務。這反映了“賒券”在曆史場景中與財務舞弊、債務糾紛相關。

  3. 可能的引申義
    部分非權威來源提到,“賒券”可比喻缺乏實質價值的憑證或承諾,例如虛假宣傳文件或空頭支票。但此用法在主流詞典中未明确記載,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賒券”的核心意義為債務憑證,常見于古代經濟或法律語境。若需引用比喻義,需注意區分文獻權威性。

别人正在浏覽...

包背裝寶石婢壻剝極将複博浪椎波羅塞戲不怯氣誠惶誠恐膽虛跌逿動魄返本府經廳浮淖剛疏根椽片瓦隔品個中人孤單鼓響河精鴻規宏壯華霍江陰蹇滞澆醨犗刑筋兜禁脔格舅弟踞蹲絶出糠星栲訊克食口器阃宇靈機一動籬援麻霞面斤棉線寝惡請功軟茵睿智上老實墩墩熟料死并俟呂陵田産外套為什五緯夏花下勁筅帚效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