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欠賬的字據。《金史·毛碩傳》:“或為姦吏盜有實錢,而以賒券輸官,故 河東 有積負至四百餘萬貫,公私苦之。”
“賒券”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三個方面綜合解釋:
基本含義
根據權威詞典解釋,“賒券”指欠賬的字據或憑證,即記錄債務關系的書面證明。其中,“賒”表示延期付款或欠債,“券”則指契據、票據類的憑證。
曆史用例
該詞在古代文獻中有實際應用,例如《金史·毛碩傳》提到“以賒券輸官”,指官吏通過僞造賒券(虛假債務憑證)充抵稅款,導緻官府積累巨額債務。這反映了“賒券”在曆史場景中與財務舞弊、債務糾紛相關。
可能的引申義
部分非權威來源提到,“賒券”可比喻缺乏實質價值的憑證或承諾,例如虛假宣傳文件或空頭支票。但此用法在主流詞典中未明确記載,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賒券”的核心意義為債務憑證,常見于古代經濟或法律語境。若需引用比喻義,需注意區分文獻權威性。
賒券是指用來進行賒購或賒銷的憑證,常見于商業貿易領域。它是一種信用工具,可以幫助買賣雙方實現商業交易。
賒券的部首分别是貝和刀,其中“貝”表示財富,刀表示交易。根據《康熙字典》,賒券的總筆畫數為11。
賒券這一詞來源于古代商貿活動。在過去,商家之間常常以信用相互賒購或賒銷商品,以推動商業的發展。為了确保交易的合法性和信譽性,賒券作為一種憑證被使用。
賒券的繁體字為賒券。
賒券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寫法相似。
1. 他沒有足夠的現金,所以他決定使用賒券來購買商品。
2. 這個商人提供賒券給客戶,以滿足他們的購物需求。
賒貨、賒購、賒銷、賒賬
賒賬、信用卡、賒欠
現金、預付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