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齧臂的意思、齧臂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齧臂的解釋

咬臂出血,以示誠信和堅決。 唐 駱賓王 《上廉使啟》:“而嚙臂求仕,非圖高蓋之榮。”《新唐書·忠義傳下·符令奇》:“ 璘 與父嚙臂别,乃以衆降 燧 。” 清 錢澄之 《薄命曲》:“嚙臂謝阿母,低頭事諸姨。”參見“ 齧臂 ”。

齧臂:1.咬臂膀。《魏書·劉昶傳》:“雖在公坐,諸王每侮弄之,或戾手齧臂,至於痛傷。”

(2).見“ 齧臂盟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齧臂”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

一、字面含義與行為象征

  1. 咬手臂的行為
    指用牙齒咬自己的手臂,常見于古代文獻中描述人物情緒激動或表達決心的場景。例如《魏書·劉昶傳》記載:“雖在公坐,諸王每侮弄之,或戾手齧臂,至於痛傷”,此處的“齧臂”是肢體沖突的具象化描寫。

  2. 誠信與決心的象征
    通過咬臂出血的方式,表達堅定的承諾或決心。如唐代駱賓王在《上廉使啟》中提到“齧臂求仕,非圖高蓋之榮”,即以自傷明志,強調求仕的純粹性。


二、文化典故與引申意義

  1. “齧臂盟”的典故
    源于《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吳起與母親訣别時“齧臂而盟”,立誓不達目标不歸。後世将男女私定終身或密約婚嫁稱為“齧臂之盟”,成為忠貞誓約的代稱。

  2. 文學與曆史中的引用
    如清代錢澄之《薄命曲》中“齧臂謝阿母,低頭事諸姨”,以“齧臂”表達女子被迫與家人決裂的悲壯場景。


“齧臂”既可指具體行為,也承載了古代文化中誠信、決絕的情感表達。需注意部分現代解釋(如“自相殘殺”)可能存在偏差,應以權威古籍和主流釋義為準。

網絡擴展解釋二

《齧臂》的意思和來源

《齧臂》是一個成語,常用來形容敢于頑強抵抗、不怕困難、勇往直前的精神表現。

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意為咬斷自己的手臂以避免困境。故事中的人物在遇到困難或被敵人包圍時,甯願咬舌自殺,也不願喪失鬥志或被俘虜。這種頑強抵抗的精神,逐漸演變成了現在我們所稱的《齧臂》。

拆分部首和筆畫

《齧臂》這個成語共包含兩個字,分别是“齧”和“臂”。

“齧”字的拆分部首是口,總計五個筆畫。口字表示咬,上面的爿字是人與刀相結合,表示用嘴咬的動作。

“臂”字的拆分部首是月,總計七個筆畫。臣字表示兩個手臂的結合部,月字表示手臂的形狀。

繁體和古時候漢字寫法

繁體字《齧臂》的寫法與簡體字相似,隻是字形稍有差異。繁體字為 "嚙臂"。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存在一些特殊的變體字。而《齧臂》這個成語在古代寫作 "顳臂"。

例句

他因為義憤填膺,毅然決然地為了捍衛真理而齧臂自殺。

一代偉人*********曾說過:當你發現真理的時候,即使你是孤獨的,也應該像那隻齧臂的勇士一樣,堅持自己的信念。

組詞

組詞:
齧耳朵
齧動
齧衛
齧發
齧合
齧齒類

近義詞

近義詞:
堅強
奮力
不屈
勇敢
不畏困難

反義詞

反義詞:
懦弱
膽小
退縮
退卻
屈服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