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節度使。 唐 趙璘 《因話錄·商上》:“族祖 天水 昭公 ,以舊相為吏部侍郎……公凡八任銓衡,三領節鎮,皆帶府號。”《舊五代史·唐書·末帝紀上》:“戊午,以 隴州 防禦使 相裡金 為 陝州 節度使。初,帝以檄書告藩隣,唯 金 遣判官 薛文遇 往來計事,故以節鎮奬之。” 清 袁枚 《隨園隨筆·節度使在家食俸之例見于葛從周碑》:“ 從周 以疾緻仕,遙授節度,食其俸于家,非真節度也, 宋 世節鎮在家食俸之例殆始于此。”
(2).設置節度使的重鎮。《宋史·職官志六》:“中興,諸州升改節鎮凡十有二。是時,諸将勳名有兼兩鎮、三鎮者,實為希闊之典。”
(3).泛指駐有軍事統帥的要塞。 清 顧炎武 《山海關》詩:“ 楊公 築二翼,東西立羅郭;時稱節鎮雄,頗折氛祲惡。”
節鎮是漢語曆史詞彙中具有雙重含義的軍事術語,其核心概念源于唐代至五代的軍事管理制度。根據《漢語大詞典》記載,該詞最早見于《新唐書》等史籍,可作如下分述:
一、官職含義
指“節度使”這一武官職銜。唐代在邊境及重要地區設節度使,掌管轄區内的軍、民、財政,持有朝廷授予的旌節作為權力象征。《資治通鑒·唐紀》載:“天寶中,緣邊禦戎之地置八節度使,謂之節鎮”(來源:國學大師)。節度使在安史之亂後權力膨脹,形成藩鎮割據局面。
二、轄區含義
代指節度使統轄的軍事重鎮。宋代《文獻通考·職官考》雲:“宋初懲五代藩鎮之弊,分命朝臣出守列郡,雖仍有節鎮之名,而實無專城之寄”(來源:漢典)。這類軍事轄區多設于戰略要地,如唐代範陽、平盧等鎮,具有獨立屯兵、征稅之權。
該詞演變體現了中國古代中央與地方權力的博弈過程,其制度設計對宋元明清的軍事管理體系産生深遠影響。現代漢語中,“節鎮”主要用于曆史文獻研究及古代軍事制度論述。
“節鎮”是一個曆史詞彙,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
指節度使官職
這是該詞的核心含義,源于唐代至宋代的軍事官職。節度使是地方軍政長官,掌管邊疆或重要地區的兵權與行政權。例如,《舊五代史》提到“三領節鎮”,即指多次擔任節度使的職位。
設置節度使的重鎮
指被朝廷劃定為節度使駐守的重要州郡或戰略要地。如《宋史》記載“中興諸州升改節鎮凡十有二”,說明南宋時期有十二個州被升為節度使管轄的重鎮。
泛指軍事要塞
明清時期,詞義擴展為駐有高級軍事統帥的關隘或要塞。例如,清代顧炎武在《山海關》詩中用“節鎮雄”形容山海關的軍事地位。
曆史演變補充
需注意,将“節鎮”解釋為“克制欲望”的成語,此說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為誤讀,建議以曆史官職和軍事含義為主。
跋語崩坼比句并合彩山刬滅鈔略赤小玼瑕大官人戴日戴鬥禱念鄧禹讀禮非笑風火性弗弗符劾共餐歸舷侯波花管奸數迦沙金駕酒歌巨富空峒酷虐闊論琉球群島墨迹娘兒們跑交通請奠人民币上賓山丘射雕勝朝深固詩郵瘦骨伶仃唰啦刷涕疏通私就送人情宿夜然諾跳財神苕遞萬丈高樓平地起危房文瀾閣汙名物器無適仙旛現時孝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