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穿鞋。亦指趿拉着鞋。 北齊 劉晝 《新論·慎獨》:“人之須善,猶首之須冠,足之待履。首不加冠,是 越 類也;行不躡履,是夷民也。”《南史·梁皇子大訓傳》:“皇子 大訓 字 仁德 , 簡文 第十六子也,少而腳疾,不敢躡履。” 隋炀帝 《月夜觀星》詩:“披衣出荊戶,躡履步山楹。”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續集·支諾臯上》:“ 葉限 因衣翠紡衣,躡履而進,色若天人也。” 清 大健 《登锺山》詩:“躡履過 靈谷 ,披雲拜 孝陵 。”
(2).納履;整理鞋子。《樂府詩集·清商曲辭六·來羅》:“瓜田不躡履,李下不正冠。”
(3).古人家居脫鞋席地而坐,蹑履謂來不及穿鞋,拖着鞋子匆忙出迎。形容對來人的熱情歡迎。《樂府詩集·雜曲歌辭十三·焦仲卿妻》:“新婦識馬聲,躡履相逢迎。”亦指恭敬貌。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簡傲》:“ 王子敬 兄弟見 郗公 ,躡履問訊,甚修外生禮。及 嘉賓 死,皆箸高屐,儀容輕慢。” 唐 柳宗元 《謝襄陽李夷簡尚書委曲撫問啟》:“思欲修容於轅門之外,躡履於油幢之前。” 清 吳偉業 《哭志衍》詩:“躡履修起居,小心見誠恪。”
“蹑履”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三層含義:
穿鞋或趿拉着鞋
該詞最初指穿鞋的動作,如《新論·慎獨》中“足之待履”的比喻。也可形容隨意趿拉着鞋的狀态,如隋炀帝《月夜觀星》詩句“躡履步山楹”描繪的閑適場景。
整理鞋子
引申為整理鞋履的動作,常見于禮儀性表達。例如《樂府詩集》中“瓜田不蹑履,李下不正冠”,強調避嫌時需注意儀态。
熱情迎客的典故
古人席地而坐時,遇客來訪需穿鞋出迎。若“蹑履”形容匆忙趿鞋迎接,則體現對來者的重視,如《孔雀東南飛》中“新婦蹑履相逢迎”的描寫。此用法多出現于詩文,成為文人表達殷勤待客的意象。
語用提示:該詞屬于文言詞彙,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但在古詩文賞析或曆史文獻解讀中較常見。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含義,如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中“躡履而進”側重描寫步态輕盈,與迎客典故的用法不同。
蹑履(niè lǚ)是一個漢字詞,由“蹑”和“履”兩個部分組成。
“蹑”是由“足”字旁和“聶”字組成,表示悄悄地踩、行走的意思。其拆分部首為“⻊”(足字旁)和“耳”(聶字的上半部分)。
“履”是由“屍”和“彳”兩個部分組成,表示腳步、行走的意思。其拆分部首為“十”和“彳”。
這個詞源自古籍《楚辭·九章·涉江》。
在繁體中,蹑履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中,蹑履的寫法略有差異。其中,蹑的古字形為“踂”,履的古字形為“屣”。
例句:
1. 他蹑履輕聲,不敢讓自己被發現。
2. 她蹑履生活,一絲不苟地行走在道德的邊緣。
組詞:
蹑履其間(悄悄地走路)、蹑履而來(悄悄地過來)、蹑履即至(行走即将到達)、蹑履可聽(步履輕巧)、蹑履婀娜(姿态輕盈)。
近義詞:
行走、踏步、走動。
反義詞:
蹒跚、腳步沉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