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漠。《新唐書·薛登傳》:“ 匈奴 卒不入中國者,以其生長磧漠,謂穹廬賢於城郭,氈罽美於章紱。”《新唐書·吐蕃傳上》:“ 突厥 諸部磧漠廣莽,去中國遠甚,安有争地萬裡外邪?”
碛漠是漢語中描述特殊荒漠地貌的複合詞,由“碛”與“漠”兩字構成。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碛”指沙石堆積的淺灘或戈壁,“漠”指地表廣布沙石、植被稀少的幹旱區域。二者組合後,“碛漠”特指地表覆蓋大量礫石和粗沙的荒漠類型,常見于中國西北幹旱區。
從地理學角度,《地理學詞典》(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進一步闡釋其形成機制:在強烈風蝕作用下,細顆粒物質被剝離後,殘留的礫石層硬化形成“荒漠漆”表層。這類地貌呈現三大特征:①晝夜溫差可達50℃以上;②年降水量不足100毫米;③植被覆蓋率低于5%。
中國境内典型碛漠分布于河西走廊西段,如敦煌雅丹國家地質公園的地貌群,其壟崗狀礫石層與新月形沙丘交錯分布的特征,印證了《中國自然地理綱要》(商務印書館,2021年)所述的風力分選作用。這種地貌與純沙質沙漠(如塔克拉瑪幹)形成鮮明對比,其地表物質粒徑普遍大于2毫米,透水性強但持水能力弱。
參考來源:
“碛漠”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部分資料(如)提到“碛漠”作為成語使用,但這一用法在權威典籍中較少見,可能為現代引申義或特定語境下的比喻。若需嚴謹使用,建議優先采用“沙漠”本義。
拔儁暴骜罷箸邊衣步犁采蕨測評觇察長局刍藳殚绌忉利天宮倒黴倒賠豆腐翻移奉天俛拾仰取幹果貴齒谷賤傷農骨軟筋麻駭浪驚濤寒居赫咤滑跤懽說回空護密渾亂活銷銷靜睇幾希磊落光明臨床流離颠頓臝露昧明缪荃孫漠置平假名黔口竅氣清澹青虹青水芰實數霜斷私路搜尋泰士搯摩他誰提命晚駕香社閑毀陷沒小轎諧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