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城。亦指危城。 唐 皇甫冉 《奉和王相公早春登徐州城》:“落日凴危堞,春風歸故鄉。”《宋史·楊億傳》:“ 靈武 危堞,巋然僅存, 河 外五城,繼聞陷沒。” 葉葉 《夢吳江行》:“千騎萬騎夾危堞, 吳江 城外陣雲疊。”
“危堞”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通常用于文學作品中,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詞義分解
文獻引用與意境
該詞多用于描繪孤城、邊塞等場景,如唐代皇甫冉的詩句“落日凴危堞,春風歸故鄉”,通過危堞營造蒼涼孤寂的氛圍;《宋史》中“靈武危堞”則指代岌岌可危的城池,暗含戰争背景下的危機感。
文學象征
在詩詞中,“危堞”不僅指物理意義上的高城,還常隱喻孤軍堅守、山河動蕩的意境,如近現代詩人葉葉筆下“千騎萬騎夾危堞”的壯烈畫面。
“危堞”兼具寫實與象征功能,是古代漢語中表現城防、戰争或家國情懷的典型意象。
危堞(wēi dǐ)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危”和“堞”兩個字組成。其中,“危”是指高處容易發生危險的地方,“堞”則表示城牆上的防禦工事。
拆分部首:危(口)堞(土)
拆分筆畫:危(丿丶乚)堞(土學)
《危堞》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文獻,最早出現在《左傳·哀公十九年》的文字中。在這篇文章中,危堞被描述為高大而堅固的城堡,用于防守和抵禦外敵。
危堞在繁體中的寫法為「危堞」。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危堞的形狀可能有所不同。危的古代寫法有一種是從上至下,畫出三個口字,分别表示高大、危險和崩塌;另一種寫法是從左至右,畫出一條長線和兩個小豎線,表示高聳和危險。堞的古代寫法則是一個土字加上一個學字旁,表示城牆上的防禦工事。
以下是危堞在句子中的用法示例:
1. 他們站在危堞上觀察敵人的動向。
2. 這座危堞為城市的安全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一些和危堞相關的詞彙包括:城堡、城牆、堡壘、碉堡等。
與危堞相近的詞語有「箭垛」、「瞭望塔」等,它們都指向高崗上的觀察和防禦構築物。
與危堞相反的詞語是「平地」,表示沒有高度和危險的地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