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中漂流的木片。《晉書·王濬傳》:“ 濬 造船於蜀,其木杮蔽 江 而下。 吳 建平 太守 吾彥 取流杮以呈 孫晧 曰:‘ 晉 必有攻 吳 之計,宜增 建平 兵。’”
“流杮”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以從以下角度詳細解釋:
該詞源自《晉書·王濬傳》的典故:西晉名将王濬在蜀地造船時,大量木屑(杮)隨長江漂流而下,被東吳太守吾彥發現。他以此推斷晉國正在籌備攻吳,遂建議吳主孫皓加強防禦。此處的“流杮”不僅是自然現象的描述,更成為曆史事件的标志性細節。
“流杮”可引申為通過細微迹象推斷全局的象征,例如從木屑推斷軍事動向,體現見微知著的觀察力。這種用法多見于對曆史事件的評析或文學隱喻中。
如果需要進一步了解相關古籍原文或文化背景,可參考《晉書》或漢語言工具書。
《流杮》是一個漢字詞,它的意思是指小溪或小河流的聲音。
《流杮》的部首是水(氵),它的總筆畫數為13畫。
《流杮》是一個古代漢字,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水文學文獻。在古代,人們通過描寫自然界的景象來表達他們對生活的感悟,因此衍生出了描述小溪或小河流聲音的詞彙《流杮》。
《流杮》的繁體字為「流槁」。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晃」的寫法與現代略有差異,右側的「巳」部分更加類似一個弧形,看起來更加流暢。
1. 江邊的小溪傳來了悠揚的《流杮》聲,令人陶醉其中。
2. 拂過臉頰的微風帶着《流杮》聲,讓我感到甯靜與舒適。
1. 溪流
2. 流水
3. 杜鵑
4. 楊柳
1. 溪聲
2. 水聲
3. 潺潺
4. 波瀾
1. 寂靜
2. 甯靜
3. 靜谧
4. 寡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