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連笮的意思、連笮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連笮的解釋

一種兩岸連結竹索,上鋪竹木而成的橋。 唐 杜甫 《桔柏渡》詩:“連笮動嫋娜,征衣颯飄颻。” 仇兆鳌 注:“《梁益記》:笮橋,連竹索為之,亦名繩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連笮”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以從構成它的兩個字“連”和“笮”的本義及組合義來理解,主要用于描述古代西南地區的一種特定事物或狀态。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及文獻的詳細解釋:

一、 單字釋義

  1. 連 (lián):
    • 基本義:相接,結合,不間斷。指事物在空間或時間上的銜接與延續。
    • 引申義:聯合,連帶,連續不斷。
    • 來源:《說文解字》:“連,負車也。”段玉裁注:“連即古文輦也…引申為連屬字。”意指人拉的車,後引申為連接之意。。
  2. 笮 (zuó / zé):
    • 主要讀音與義項 (zuó):
      • 本義:用竹篾擰成的繩索。這是“笮”最核心的含義。
      • 引申義:指用竹索建造的橋,即笮橋。這是古代西南地區(如四川、雲南等地)特有的一種橋梁形式,尤其在少數民族聚居區常見。
    • 其他讀音與義項 (zé):壓迫,榨取(此義項與“連笮”一詞關聯不大)。
    • 來源:《說文解字》:“笮,迫也。在瓦之下,棼上。”段玉裁注:“笮在上椽之下,下椽之上,迫居其間,故曰笮。”此解與其繩索義相關。《玉篇·竹部》:“笮,竹索。西南夷尋之以渡水。”明确指向竹索及笮橋。。

二、 “連笮”的合成詞義 “連笮”由“連”和“笮”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向:

三、 曆史與文化背景 “連笮”一詞及其所代表的笮橋,是古代中國西南地區(如蜀地、滇地)重要的交通設施和文化遺産,尤其與羌族、彜族等少數民族的智慧密切相關:

  1. 地理適應性:西南地區山高谷深,水流湍急,難以建造石拱橋或木橋。竹索橋(笮橋)成為跨越天塹的有效方式。
  2. 曆史記載:古代文獻如《史記》、《漢書》、《華陽國志》等,在描述西南地區交通和民族狀況時,常提及“笮”地、“笮都夷”以及“笮橋”。例如,《史記·西南夷列傳》記載了漢朝通西南夷的道路情況,其中就涉及笮地。
  3. 李冰與笮橋:相傳戰國時蜀郡太守李冰在修建都江堰時,曾在岷江上建造了多座笮橋(或稱“笮”),如“夷裡橋”等,是早期大型索橋的代表。
  4. 文化遺産:笮橋(尤其是其高級形式如泸定橋)是古代中國橋梁技術的重要成就,體現了先民的智慧。現代的懸索橋技術在一定程度上也源于此。

總結 “連笮”是一個古語詞,主要指用竹索連接建造的橋梁(即笮橋)。它源于“連”(連接)和“笮”(竹索)的本義,特指古代中國西南地區為適應險峻地形而創造的一種獨特橋梁形式。該詞也引申指代由這種橋梁連接的道路或區域,是研究古代西南交通史、民族史和科技史的重要詞彙。其背後蘊含的是古代勞動人民,尤其是西南少數民族,征服自然障礙的智慧結晶。 。

網絡擴展解釋

“連笮”是一個較為罕見的詞彙,目前未見權威典籍或常用語境中的明确釋義。根據字面拆分和可能性分析:

  1. 拆分釋義

    • 連:通常指“連接、連續”,如“連綿”“連綴”。
    • 笮:古漢語中有兩義:
      • ① 竹索或竹篾制成的繩索(如“笮橋”指竹索橋);
      • ② 壓迫(通“榨”),但此義較罕見。

    組合後,“連笮”可能指用竹索連接的事物,或引申為連續壓迫(需結合具體語境)。

  2. 可能誤寫或生僻用法

    • 若為“連笮橋”,則指古代西南地區用竹索搭建的橋梁(參考“笮橋”)。
    • 若為“連弩”或“連枷”的誤寫,則分别指古代兵器或農具。
  3. 建議

    • 若源自古籍或方言,需結合上下文進一步考證。
    • 推薦查閱《漢語大詞典》《辭源》等工具書,或提供更多語境以便精準解答。

由于未搜索到直接關聯資料,以上分析僅供參考。

别人正在浏覽...

阿育王蚌中月寶缽寶塔悖亂辯博畜意從中斡旋大餐房搭讪帝籙凍飈洞晰多晶體惡姹放陳煩積發征風肉浮淺刮刬冠醴國力和淳河督赫姿荭草患難與共互體嘉生挾揓集聚警心崛立藍湛湛連敖連軋機撩舍留傳樓蘭路輿奶姆内親排批恰好前樊全權辱莫山枯石死設想書屋四川大學填格子田連玩繹微波五印字嘯傲湖山西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