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精明幹練。 宋 蘇轼 《錄進單锷吳中水利書》:“欲乞朝廷指揮下兩 浙 轉運司,擇智力了幹官員,分布諸縣,則不越數月,其工可畢。”
“了幹”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為詳細解釋:
1. 拼音與釋義
拼音為le gàn(或注音符號˙ㄌㄜ ㄍㄢˋ),意為“精明幹練”,形容人辦事機敏、能力強且效率高。
2. 出處與用法
該詞源自宋代文獻,如蘇轼在《錄進單锷吳中水利書》中寫道:“擇智力了幹官員,分布諸縣”,指選拔精明能幹的官員處理事務。多用于書面語或曆史語境,描述人的能力或行政效率。
3. 示例與延伸
總結
“了幹”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強調精明強幹的特質,常見于宋代文獻,需注意其曆史語境下的使用場景。
了幹是一個常見的漢字詞組,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别是“了”和“幹”。這個詞組有多種意思,可以作為動詞、形容詞或名詞使用。
了作為動詞,一般表示完成或了結的意思,例如:“我已經了解了這個問題。”
幹作為動詞,可以表示行動、做事的意思,例如:“我要去幹活。”作為形容詞,幹可以表示幹燥、不濕潤的意思,例如:“這張毛巾已經幹了。”作為名詞,幹可以表示嘉賓的親友,例如:“我們将邀請一些幹來參加晚宴。”
了的部首是亅,它總是位于字的右邊。了的筆畫數為2。
幹的部首是幹,它總是位于字的左邊。幹的筆畫數為3。
了幹這個詞組的來源較難考證,但可以從古漢語中找到一些線索。在古代,了的寫法較為複雜,常常是由兩個凹字組成。而幹在古代的寫法則是由上部的“白”字和下部的“幹”字構成。
在繁體字中,了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而幹的寫法則稍有變化,将“幹”的上部寫成了“白”的繁體形式。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并不完全符合現代的标準,所以了幹這個詞組在古代是以不同的形式出現的。但隨着漢字的演變和規範化,現代的寫法逐漸統一起來。
例句:
組詞:了解、幹活、幹燥、行動、了結
近義詞:完成、結束、做、實行、幹練
反義詞:未了、未幹、濕潤、靜止、無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