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cover] 恢複原有的領土、統治或事業
知欲躬率三軍,蕩滌氛穢,廓清中畿,光複舊京。——《晉書·桓溫傳》
恢複,收複。《晉書·桓溫傳》:“光復舊京,疆理 華夏 。” 宋 陳鹄 《耆舊續聞》卷六:“光復丕基,邁 文帝 大橫之兆。” 章炳麟 《<革命軍>序》:“今 中國 既滅亡于逆胡,所當謀者光復也,非革命雲爾。”
“光複”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1. 基本釋義
“光複”指恢複已滅亡的國家政權或收回失去的領土,強調通過努力重新獲得原本屬于己方的權益。例如《晉書·桓溫傳》中“光複舊京,疆理華夏”,以及章炳麟在《革命軍》序言中提到的“光複中華”。
2. 曆史來源與演變
該詞最早見于《晉書》《南齊書》等古籍,如《南齊書·芮芮虜傳》載“光複中華,永敦鄰好”。古代多用于描述收複失地或複興王朝,近代則被賦予民族複興的象征意義,如辛亥革命時期的口號。
3. 應用實例
4. 近義詞與反義詞
總結
“光複”承載了從古代軍事收複到近代民族複興的語義演變,其核心始終圍繞“恢複原有狀态”展開。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用例,可參考《晉書》《南齊書》及近代革命文獻。
《光複》是一個中文詞彙,意為恢複光明、複興。指的是恢複被侵占、壓迫或摧毀的國家、地區或社會的獨立、自由和正常運轉。
《光複》的部首為「兒」和「左」,拆分後的筆畫為10畫。
《光複》一詞主要來自于《管子·牧民篇》和《史記·弘農列傳》等古籍文獻,用以描述國家恢複獨立與昌盛的情景。在繁體中,「光複」常以「光復」的形式出現。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光複曾有多種不同的寫法,如「光複」、「光復」、「光覆」等。這些寫法在不同的時代和文獻中都有出現。
1. 這個國家經曆了長期的戰争與占領,但最終實現了光複和複興。
2. 民衆的努力和奮鬥終于使得國家光複,重建起了自己的家園。
光複可以與其他詞彙組合而成新的詞語,如:
1. 光複祖國
2. 光複舊物
3. 光複新生
光複的近義詞包括:複興、恢複、獨立恢複,反義詞為淪陷、陷落、失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