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缣制之衣。缣,雙絲織,較緻密。《管子·山國軌》:“春縑衣,夏單衣。” 宋 陸遊 《初秋》詩之一:“入秋纔幾日,卷簟換縑衣。” 宋 陸遊 《湖上》詩:“三伏無多暑漸微,登臨清曉試縑衣。”
“缣衣”一詞由“缣”和“衣”組成,具體含義如下:
1. 缣的定義
“缣”是一種古代絲織品,以雙絲細織而成,質地緻密厚實,表面光滑且微帶黃色。其工藝特點是經緯線并織,比普通絹更耐用,常用于書寫、繪畫或制作衣物(如漢代官員俸祿曾以缣帛計量)。
2. 衣的指代
“衣”即衣物,此處特指用缣制成的服裝。因缣的織造工藝複雜,成本較高,缣衣在古代多屬于較貴重的服飾,可能用于禮儀場合或富裕階層。
3. 文化與社會意義
缣衣的材質特性使其具有防潮、耐磨的優點,適合制作外袍或禮服。在文獻中,缣帛常與財富、地位關聯(如《漢書》載“缣帛賄遺”),推測缣衣亦可能象征穿着者的身份。
注意:由于未檢索到直接提及“缣衣”的文獻,以上分析基于“缣”的工藝特性及古代服飾文化推斷。如需具體例證,建議查閱《說文解字》《釋名》等訓诂文獻,或考古報告中關于漢代紡織品的記載。
缣衣,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作動詞或名詞,有着多種意思。作動詞時,指的是将細麻布、絲綢等材料絞成紗線或編織成衣物。作名詞時,指的是用纖細材料制成的衣物。
缣衣的部首是糸(纟),筆畫數為11畫。
缣衣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缣缣》中,意為質地細薄的衣物。在古代,缣衣是由精細紡織材料制成的高檔衣物,常用于貴族和富有人家。
缣衣的繁體字為縑衣。
在古代漢字中,缣衣的寫法略有不同。例如,缣衣的“缣”字有時會寫成“繯”,表示精制的細薄紗線;“衣”字也有時會寫成“衤”,表示衣物。
1. 他細心地缣衣細作,制作出一件精美的絲綢衣物。
2. 她身上穿着一件輕盈的缣衣,優雅而高貴。
- 缣縷:指紡細線或編織細布。
- 缣帻:指用缣線制作的帽子。
細薄衣物、薄紗衣物。
厚重衣物、粗布衣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