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危險的措施。《韓非子·安危》:“安術有七,危道有六。”《史記·高祖本紀》:“ 沛公 雖欲急入關, 秦 兵尚衆,距險。今不下 宛 , 宛 從後擊,彊 秦 在前,此危道也。” 宋 沉括 《夢溪筆談·官政一》:“今邊城雖厚,而馬面極短且疏,若敵人可到城下,則城雖厚,終為危道。”
“危道”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危險的措施或策略,常見于古代文獻及軍事讨論中。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析該詞:
“危道”由“危”(危險)和“道”(途徑、措施)組合而成,字面意為“危險的途徑或方法”,常用來形容可能引發嚴重後果的決策或行動。例如《韓非子·安危》提到“安術有七,危道有六”,将“危道”與安全策略對比。
“屈突通擁大衆,憑堅城,吾舍之而去,若進攻長安不克,退為河東所踵,腹背受敵,此危道也。” ——《舊唐書》。
“危道”多用于描述需謹慎規避的高風險行為,尤其在曆史與軍事語境中。如需更完整的例句或出處,可參考《韓非子》《史記》等古籍。
危道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危”和“道”兩個字組成。
危字的部首是卩,總筆畫數為6;道字的部首是辶,總筆畫數為12。
危道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獻和語境,意為危險的道路或危險的行動。危道常常在修建、挖掘或經營過程中用來形容路線或操作步驟存在風險。
在繁體字中,危道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危道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大體呈現出了相似的意思和形态。
1. 在這個山區,有一條危道,很少有人敢走。 2. 他們冒着生命危險,勇敢地行駛在這條危道上。
危險、危機、危害、道路、行道、大道、小道
險路、危險道路、危險路徑
安全道路、安全路徑、安全通道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