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箋表的意思、箋表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箋表的解釋

箋記、表章。《宋書·禮志二》:“天子姬嬪,不容通音介於外,雖義可緻虔,不應有牋表。” 唐 韓愈 《順宗實錄四》:“外有 韋臯 、 裴均 、 嚴綬 等牋表。”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箋表”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1. 古代文書形式
    箋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或皇室成員上書的一種文體,通常分為兩類:

    • 箋:多用于呈遞給皇後、太子或諸王的文書。
    • 表:專指呈遞給皇帝的奏章或陳情文章。
      例如《宋書·禮志二》提到“不應有牋表”,韓愈《順宗實錄》也記載了官員的箋表内容。
  2. 未定稿的文書
    在文學創作領域,“箋表”可指書信或文稿的草稿,強調未經修改的初稿狀态。


二、曆史背景與特殊用法

  1. 皇後權利象征
    在清代,箋表被賦予特殊職能。例如順治時期,皇後通過箋表統攝六宮,其效力甚至可約束妃嫔皇子,停用箋表被視為廢後的前兆(注:此說法來自低權威性來源,需謹慎參考)。

  2. 文體特點

    • 箋:側重注釋或題詠,早期指代注釋文字(如《說文解字》中“箋,表識書也”)。
    • 表:多用于陳述政見或歌功頌德,如諸葛亮《出師表》。

三、現代應用與延伸

  1. 引申含義
    現代語境中,“箋表”可比喻未完善的計劃或方案,強調需進一步修訂。
  2. 書寫載體
    “箋”也指代華貴的信紙,如“信箋”“便箋”。

如需進一步考證曆史細節,可參考《宋書》《順宗實錄》等古籍原文,或查閱權威詞典如。

網絡擴展解釋二

《箋表》的意思

《箋表》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便籤、記錄的工具或文書。

拆分部首和筆畫

《箋表》由部首“⺮”(竹)和“表”組成。部首“竹”表示與竹子相關,而“表”則是表示計劃、記錄等含義的字義。

根據《康熙字典》,《箋表》的筆畫數為12。

來源和繁體

《箋表》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其中“箋”最早出現在《易經》中,用于指代用竹簡作成的文字記錄。後來演變為指代紙上的便籤、信件等。

在繁體字中,可以使用“箋表”來寫作《箋表》。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根據《康熙字典》古漢字寫法, 《箋表》的古漢字寫法為“筧表”。

例句

1. 他用一張《箋表》記錄下了每天的工作計劃。

2. 我收到了一張朋友寫的《箋表》,上面寫着她的生日聚會時間。

組詞

1. 箋紙

2. 箋信

3. 箋款

4. 箋謝

5. 箋狀

近義詞

1. 便籤

2. 記事本

3. 紙條

4. 便箋

5. 信件

反義詞

1. 記錄

2. 文獻

3. 史書

4. 文件

5. 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