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夾袋中人物的意思、夾袋中人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夾袋中人物的解釋

宋 朱熹 《五朝名臣言行錄·丞相許國呂文穆公》:“公夾袋中有冊子,每四方替罷謁見,必問其有何人才,客去隨即疏之,悉分門類。或有一人而數人稱之者,必賢也。朝廷求賢,取之囊中。故公為相,文武百官各稱職者,以此。”《宋史·施師點傳》:“ 師點 惓惓搜訪人才,手書置夾袋中,謂 蜀 去朝廷遠,人才難以自見, 蜀 士之賢者,使各疏其所知,差次其才行、文學,每有除授,必列陳之。”後成為收攬人才以備選用的典實。 明 張居正 《答總憲張崌崃言用人》:“别楮所薦諸賢,皆一時之俊,處吾夾袋中寧止朝夕。” 清 龔自珍 《己亥雜詩》之四二:“夾袋搜羅海内空,人才畢竟恃宗工。” 程善之 《革命後感事》詩:“人材夾袋搜奇詭,幕府權衡啟别科。”後稱當權者的親信或預備選用的人為“夾袋中人物”,本此。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夾袋中人物”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指當權者預先收攬或記錄在冊、以備選用的人才或親信。最初用于形容有才能者被納入人才儲備,但後來逐漸帶有貶義,多指依靠特殊關系被提拔的人。


典故出處

源于宋代名臣呂蒙正(呂文穆公)的事迹。據《五朝名臣言行錄》記載,呂蒙正常在隨身攜帶的“夾袋”中放置名冊,記錄各地官員推薦的賢能之士,并分類整理。朝廷選拔人才時,便直接從他的夾袋名單中挑選,因此他任宰相期間“文武百官各稱職”。


含義演變


用法與示例


延伸補充

明代張居正曾沿用此典,稱自己記錄的賢才“處吾夾袋中”,表明對人才的重視。可見該詞在不同語境下褒貶色彩需結合具體背景判斷。

網絡擴展解釋二

夾袋中人物

夾袋中人物是一個成語,指的是不受人注意、地位低微或不起眼的人。

拆分部首和筆畫:夾(夫)袋(袁)中(中)人(人)物(勿)。

來源:這個成語可追溯到明代文學家馮夢龍的小說《喻世明言》,其中描寫了一個商販背着夾袋賣東西的故事。由此,夾袋中人物一詞逐漸流傳開來。

繁體:夾袋中人物。

古時候漢字寫法:較早時期,夾袋中人物的寫法為“夾袋衷人物”,後來簡化為如今的形式。

例句:他長相平平,工作也不起眼,無論在公司還是在家庭中,都算是夾袋中人物。

組詞:夾手、夾生、袋子、中人之美。

近義詞:不起眼的人、不起眼的角色、無名小卒。

反義詞:矚目的人、關注的焦點、重要的角色。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