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裡相濟”是一個漢語成語,讀作biǎo lǐ xiāng jì,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出自晉代桓溫的《辭參朝政疏》:
“不有行者,誰捍牧圉,表裡相濟,實深實重。”
(意為:沒有行動的人,誰來保衛邊疆?内外互相補充,意義重大。)
多用于強調内外協作的重要性。例如:
“值此國難當頭,惟全球炎黃子孫表裡相濟,方可救中華民族于水深火熱之中。”
宋代王安石在《上邵學士書》中曾用此詞,形容文章與道義内外貫通、互為補充。
表裡相濟是一個成語,意指内外相輔相助、互相配合、獨自依靠不能解決問題。在困難面前,需要内外雙方的協作合作才能達到綜合效果。
表:部首為衣,總筆畫為5。
裡:部首為裡,總筆畫為7。
相:部首為目,總筆畫為9。
濟:部首為水,總筆畫為10。
《表裡相濟》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東晉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中的一句話:“潛移默化者,表裡俱悅也。”後來逐漸演變成成語。
繁體字為「表裡相濟」。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在稍有不同。在古代,「濟」這個字是用「舟」字作為部首,稱之為「舟旁」。舟旁下面則為「巠」,巠代表的是兩條小河。後來,為了簡化,「舟旁」被簡化為「水」,又修正為現在的「氵」。
他們兩個人互相合作,表裡相濟,才取得了成功。
這個項目的成功離不開領導和團隊的表裡相濟。
相輔相成、互補、互助合作。
相得益彰、互為因果。
南轅北轍、格格不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