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梨的一種。 唐 李肇 《唐國史補》卷下:“ 李直方 嘗第果實名如貢士之目者,以緑李為首,楞梨為副,櫻桃為三,甘子為四,蒲桃為五。”
“楞梨”一詞的含義需根據語境區分,主要存在兩種解釋:
基本釋義
指梨的一種特定品種,常見于古代文獻記載。其發音為léng lí(注音:ㄌㄥˊ ㄌㄧˊ)。
曆史來源
唐代李肇在《唐國史補》中記載,李直方曾對水果進行排名,将“綠李”列為首位,楞梨位列第二,櫻桃、甘子、葡萄依次排後。這體現了楞梨在古代水果中的地位。
引申含義
在部分現代詞典中,“楞梨”被解釋為成語,形容人愚笨、遲鈍,發音為lèng lí(注音:ㄌㄥˋ ㄌㄧˊ)。其構成中,“楞”表示愚鈍,“梨”代指人,比喻人像梨的外表圓滑但内裡笨拙。
使用差異
此用法權威性較低,且未見于古代文獻。需注意語境,避免混淆。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唐國史補》原文或權威詞典。
《楞梨》是一個民俗詞語,意味着愚蠢、傻傻的樣子。通常用來形容某人做出一些愚蠢或無謂的舉動。
《楞梨》包含兩個部首,分别是木(mù)和果(guǒ)。它由12畫構成,其中木部首占據了前6畫,果部首占據了後6畫。
《楞梨》這個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北方方言中,後來逐漸流行開來。這個詞沒有對應的繁體字,一般以簡體字形式書寫。
在古代,楞梨這個詞并沒有出現。因為它是一個民間俚語,屬于近代的新詞彙,因此沒有古代的漢字寫法。
1. 他剛才那個舉動真是楞梨了,簡直讓人難以理解。
2. 我在電影院見識到了一個奇怪的場景,真是楞梨亂哄哄的。
組詞:楞梨瓜、楞頭楞腦、楞眉橫眼
近義詞:呆頭呆腦、傻乎乎、傻愣
反義詞:聰明、機智、靈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