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灰心失望。《後漢書·袁紹傳》:“時 進 既被害,師徒喪沮,臣獨将家兵百餘人,抽戈 承明 ,竦劒翼室,虎叱羣司,奮擊兇丑。”《宋書·武帝紀中》:“朝野喪沮,莫有固志。”《新唐書·儒學傳上·顔師古》:“及是頻被譴,仕益不進,罔然喪沮。”
“喪沮”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sàng jǔ,意為灰心失望,屬于較為古雅的表達,現代使用頻率較低。以下是詳細解釋:
核心含義
指人在遭遇挫折、打擊或困境時,情緒低落、失去信心和鬥志的狀态。例如《後漢書·袁紹傳》中“師徒喪沮”即形容軍隊士氣低落。
與“沮喪”的區别
如需進一步了解近現代常用表達,可參考“沮喪”的詳細解釋(如情緒表現、心理影響等)。
《喪沮》指失去信心、意志消沉、情緒低落的狀态。它由“喪”和“沮”兩個字組成。
“喪”字的部首是“一”,它包含4個筆畫。而“沮”字的部首是“水”,它包含8個筆畫。
“喪沮”這個詞的來源比較複雜,最早可以追溯到《左傳·哀公十一年》中的一段文字。它在漢代的文獻中被廣泛使用,并逐漸被人們用來形容心情低落、失去信心的狀态。
在繁體中,“喪沮”分别寫作“喪沮”。
在古時候,古漢字中的“喪”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它的形狀更加扁平,上部分有兩個短豎,下部分有一個橫折。而“沮”字在古代的寫法中形狀也有所不同,上部分類似于“丢”字,下部分是“水”字的形狀。
1. 在遭受連續失敗打擊後,他的信心喪沮了。
2. 長時間的病痛讓他感到喪沮,對恢複健康失去了信心。
1. 喪氣
2. 喪失
3. 沮喪
4. 喪志
5. 喪心
1. 沮喪
2. 消沉
3. 心灰意冷
4. 失望
1. 高昂
2. 振作
3. 充實
4. 樂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