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蕃服的意思、蕃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蕃服的解釋

同“ 藩服 ”。 宋 曾鞏 《交州進奉使副梁用律洛菀副使阮陪太常博士制》:“具官某,策名蕃服,納貢王庭。”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蕃服是中國古代地理與政治制度中的專有名詞,最早見于《尚書·禹貢》,指周代“五服”制度中的邊遠區域,距離王畿二千至二千五百裡,屬于外族聚居的邊疆地帶,需定期向中央政權納貢以示臣服(來源:《周禮·夏官·職方氏》)。《說文解字》将“蕃”釋為“草茂也”,後衍生為“外藩”之意,“服”則取《爾雅·釋诂》“事也”的引申義,合稱特指承擔特定職責的邊疆部族(來源:《說文解字注》卷一篇下)。在《漢書·地理志》中,班固明确記載“蕃服之地,夷狄居之”,體現了古代華夷之辨的政治地理觀(來源:《漢書》卷二十八)。清代學者孫星衍在《尚書今古文注疏》中進一步考證,認為蕃服實為“荒服”的别稱,承擔“政教荒忽,羁縻而已”的特殊治理模式(來源:《尚書今古文注疏》卷三)。

網絡擴展解釋

“蕃服”是一個具有曆史背景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一、基本含義

“蕃服”原指古代周朝九服制度中的邊遠行政區劃。根據《周禮》記載,王畿(都城周邊)以外地區被劃分為九個層級,其中“蕃服”位于最外層(距王畿約2500裡),承擔藩屏中央王朝的職責。這一制度體現了古代中國的政治地理觀念。

二、引申含義

在曆史文獻中,“蕃服”常代指邊疆藩屬國或歸附的外族。例如:

  1. 地理層面:指代臣服于中原王朝的邊遠地區,如宋代曾鞏文中提到“策名蕃服,納貢王庭”,即描述藩屬國官員向朝廷進貢的情景。
  2. 政治層面:強調外族對中央政權的臣服與歸順,如“蕃服”的構成字“蕃”(外族)與“服”(服從)直接體現了這一含義。

三、與“藩服”的關系

“蕃服”與“藩服”為同義詞,可互換使用。例如章炳麟在《封建考》中将兩者等同,均指代邊遠藩屬區域。

“蕃服”既是古代行政區劃的專稱,也承載了中原王朝對邊疆民族的政治統治理念。如需進一步了解九服制度或相關曆史案例,可參考《周禮》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安着辨駁鼈岩不遷之廟部送遲徊觀望出息單錢蹈據道樹倒爺诋呵蜚蓬光照度關小關行合著後齒接待員稭稈積日累月楫棹決平靠傍狂跌寬鄉留取留一手毛尖馬勺子門檻稅鳴謙謬誤侔訾南面官牛耦牽踬秦晉之好秋捷取煖人工流産三拳兩腳砂包士族手勢令爽目倏而述贊竦竣桃紅他鄉異縣天蛾豚脅望風而遁玩忽萬民傘相靡下雪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