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疏導。《初學記》卷六引 晉 王彪之 《水賦》:“故能委輸而作四海,決導而流百川。” 宋 司馬光 《疑孟·告子曰性猶湍水》:“水之無分於東西,謂平地也,使其地東高而西下,西高而東下,豈決導所能緻乎?”
“決導”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有細微差異,以下是綜合解析:
基本釋義
根據古籍文獻記載,“決導”主要指疏導水流,常用于水利工程語境中。例如晉代王彪之《水賦》提到“決導而流百川”,描述通過人為引導使百川歸海。
引申含義
在宋代司馬光的《疑孟》中,該詞被用于比喻對事物發展趨勢的引導,如“豈決導所能緻乎?”指無法僅靠人為幹預改變自然規律。
現代語境争議
部分現代辭書(如查字典)将其擴展解釋為“果斷引導”,并歸類為成語,但這一用法在古籍中未見直接對應,可能是基于字面義的衍生解讀。
使用場景
當前主要用于古典文獻研究或特定學術讨論,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如需表達“果斷引導”之意,更推薦使用“決策引領”“果斷指引”等現代詞彙。
建議:閱讀古籍時可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現代寫作中謹慎使用該詞,避免歧義。
決導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由「決」和「導」兩個字組成。
「決」字的部首是「冫」,總共有7個筆畫。
「導」字的部首是「寸」,總共有10個筆畫。
「決導」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在古代,《子書·論衡》中有一句話:“領袖者必決導衆人”。
「決導」的繁體字為「決導」。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決」的寫法為「㱅」,「導」的寫法為「島」。
他是一位善于決導團隊的領導者。
決策、導師、導讀、導線、決斷
指引、引導、領導、主導
迷失、丢失、混亂、迷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