嘗鼋的意思、嘗鼋的詳細解釋
嘗鼋的解釋
典出《左傳·宣公四年》:“ 楚 人獻黿於 鄭靈公 。 公子宋 與 子家 将見。 子公 之食指動,以示 子家 ,曰:‘他日我如此,必嘗異味。’及入,宰夫将解黿,相視而笑。公問之, 子家 以告。及食大夫黿,召 子公 而弗與也。 子公 怒,染指於鼎,嘗之而出。”後或以“嘗黿”比喻隻了解局部。 宋 陸遊 《讀老子》詩:“《道德》五千言,巍巍衆妙門。管窺那見豹,指染僅嘗黿。”
詞語分解
- 嘗的解釋 嘗 (嘗) á 辨别滋味:嘗食。嘗新(吃新收獲的谷物或應時的果品)。嘗鮮。品嘗。卧薪嘗膽。 試,試探:嘗試。嘗敵(試探敵人的力量)。 經曆:嘗受。備嘗艱苦。 曾經:未嘗。何嘗。 筆畫數:; 部首:小
- 鼋的解釋 鼋 (黿) á 大鼈:鼋魚。癞頭鼋。鼋鳴鼈應(喻一唱一應)。 筆畫數:; 部首:黽;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由于“嘗鼋”并非現代漢語常用詞彙,也未收錄于權威漢語詞典(如《現代漢語詞典》《漢語大詞典》),其含義需結合古文獻與字源分析。以下為基于學術考據的詳細解釋:
一、字義解析
-
“嘗”
- 本義為“辨别滋味”,引申為“經曆”“試探”。
- 《說文解字》:“嘗,口味之也。” 指用口品嘗食物。
- 例:《禮記·曲禮》:“君賜食,必正席先嘗之。”
-
“鼋”
- 指大型鼈類動物,背甲青黃,頭有隆起,多見于江河。
- 《說文解字》:“鼋,大鼈也。” 屬珍稀水生生物。
- 例:《左傳·宣公四年》:“楚人獻鼋于鄭靈公。”
二、“嘗鼋”的文獻溯源
該詞可能源于春秋典故:
- 《左傳·宣公四年》載:楚人獻鼋于鄭靈公,公子宋(字子公)因食指動預言得食,後靈公故意不賜鼋肉,子公怒而染指于鼎,引發弑君之亂。後世以“嘗鼋”暗喻因小失大或争奪利益招緻禍端。
- 此事件亦稱“食指大動”“染指于鼎”,成為漢語成語來源。
三、現代使用建議
“嘗鼋”屬高度生僻詞,僅見于古文研究:
- 避免現代書面使用,推薦用“争利緻禍”“因小失大”等替代。
- 若引用典故,需注明出處《左傳·宣公四年》(中華書局點校本為權威版本)。
參考資料
- 許慎. 《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影印本)
- 左丘明. 《左傳》(楊伯峻注本,中華書局)
- 王力. 《古代漢語》(校訂重排本,中華書局)
注:因該詞未被規範詞典收錄,未提供鍊接;建議優先參考紙質權威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嘗鼋”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漢語詞語,讀音為cháng yuán,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如下:
基本釋義
“嘗鼋”字面指“品嘗鼋肉”,但實際用于比喻對事物僅了解局部或表面,引申為認知不全面或經驗淺薄。
典故出處
出自《左傳·宣公四年》:
- 事件背景:楚國人向鄭靈公進獻鼋(大鼈),公子宋(子公)因食指顫動,預言将嘗到美味。後鄭靈公宴請群臣時故意不給他鼋肉,公子宋怒而用手指蘸鼎中湯汁品嘗後離開。
- 核心寓意:公子宋僅“染指”湯汁而未真正參與分食,後人以此比喻片面了解或淺嘗辄止。
用法與引申
- 認知局限:強調對複雜事物僅掌握部分信息,如“治學若嘗鼋,難窺全貌”。
- 經驗不足:暗指缺乏深入實踐,如提到的“經驗淺薄或見識狹窄”。
- 文學引用:宋代陸遊《讀老子》詩中曾用此典,結合《道德經》探讨認知的局限性。
注意事項
- 現代使用:該詞較為生僻,多用于書面或學術讨論,日常交流中較少見。
- 權威差異:部分解釋存在細微分歧(如“經驗淺薄”),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含義。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左傳》原文或權威古籍注疏。
别人正在浏覽...
矮子觀場拜禱報享抱恙冰川期駁譏塵沙劫垂魚導闆嶝道飯把子肥遺固定工鬼教貴先過闆合骨緩步代車虎豹騎昏懵戶帖江檻狡妄家主翁潔火介絜荊枝老雕樂不可支纍绁褛裂盟首魔怪南園十先生撚金牛哀拗句格女華畔援骈羅瓢笙辟暑葡萄褐起飛清道铨括鵲印上歲數生姜盛旨曙光殊途同歸司局素裹太霞餹霜跳行同軌先次小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