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拗句格的意思、拗句格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拗句格的解釋

指格律詩中間兩聯中有不依常格的詩。 宋 王楙 《野客叢書·拗句格》:“《禁臠》雲:‘ 魯直 有換字對句法,如曰“隻今滿座且尊酒,後夜此堂空月明”……前此未有此體,自 魯直 變之。’《苕溪漁隱》曰:‘此體出 老杜 ,如“寵光蕙葉與多碧,點綴桃花舒小紅”者是也。今俗語謂之拗句格。’僕謂此體非出 老杜 ,與 杜 同時如 王摩詰 亦多是句,如雲‘雨中草色緑堪染,水上桃花紅欲燃’,曰‘勸君更盡一桮酒,西出 陽關 無故人’,疑亦久矣。 張説 詩曰:‘山接夏空險,臺留春日遲’,此亦拗句格也。” 宋 吳可 《藏海詩話》:“ 蘇州 常熟縣 破頭山 有 唐 常建 詩刻,乃是‘一徑遇幽處’。蓋 唐 人作拗句。上句既拗,下句亦拗,所以對‘禪房花木深’。”參見“ 拗體詩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拗句格”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主要分為以下兩類:

一、詩歌術語(主流解釋)

指格律詩中不遵循常規平仄規則的句子,尤其指中間兩聯(颔聯、頸聯)出現變體的情況。

二、修辭手法(較少見)

指故意使用奇特句式或違背常理的表達方式,以達到幽默、諷刺等效果。例如:“他的回答總是拗句格,讓人捉摸不透。”但這種用法多見于現代網絡解釋,傳統文獻中較少提及。

補充說明

若需進一步了解詩詞格律或具體例句,可參考《野客叢書》《聲調譜》等文獻,或查看來源網頁。

網絡擴展解釋二

拗句格

拗句格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拗”和“句”。其中,“拗”這個字的部首是手,總共有11畫;“句”這個字的部首是言,總共有5畫。

拗句格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人的書信交流中。在古代,人們在寫信時常常使用文言文,并追求一種“押韻”的效果,即句子的形式和意義有所變化,但押韻詞仍然保持一緻。這種寫作手法被稱為“拗句格”,因為這種寫法頗為别緻和扭捏。

在繁體字中,“拗句格”這個詞的寫法和簡化字有所不同,它的寫法為「拗句格」。可以看出,繁體字中的“拗”字的形狀更加複雜,而且部首有12畫。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一些字的部首可能會發生變化。而對于“拗”和“句”這兩個字,它們的部首在古代寫法中是不會變化的,仍然分别是手和言。

下面是一個例句,來幫助我們理解“拗句格”這個詞的用法:

他的文章常常采用拗句格的寫作方式,給人一種古典而獨特的感覺。

在漢語中,與“拗句格”相關的一些詞語有:變換結構、詞序颠倒等。

與“拗句格”意義相反的詞語是“正常句法”。

總的來說,“拗句格”是一種為了追求押韻效果而在句子結構和意義上變化的寫作方式,在古代文人中比較常見。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