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格律詩中間兩聯中有不依常格的詩。 宋 王楙 《野客叢書·拗句格》:“《禁臠》雲:‘ 魯直 有換字對句法,如曰“隻今滿座且尊酒,後夜此堂空月明”……前此未有此體,自 魯直 變之。’《苕溪漁隱》曰:‘此體出 老杜 ,如“寵光蕙葉與多碧,點綴桃花舒小紅”者是也。今俗語謂之拗句格。’僕謂此體非出 老杜 ,與 杜 同時如 王摩詰 亦多是句,如雲‘雨中草色緑堪染,水上桃花紅欲燃’,曰‘勸君更盡一桮酒,西出 陽關 無故人’,疑亦久矣。 張説 詩曰:‘山接夏空險,臺留春日遲’,此亦拗句格也。” 宋 吳可 《藏海詩話》:“ 蘇州 常熟縣 破頭山 有 唐 常建 詩刻,乃是‘一徑遇幽處’。蓋 唐 人作拗句。上句既拗,下句亦拗,所以對‘禪房花木深’。”參見“ 拗體詩 ”。
拗句格是漢語古典詩歌創作中的特殊平仄格式,主要運用于近體詩(律詩、絕句)的平仄調式體系中。該術語源于古代漢語音韻學,指詩人故意打破常規平仄規律,通過調整句中字音的平仄搭配形成特殊節奏效果,再配合"拗救"手法保持聲律平衡的創作技巧。
從聲律構成來看,拗句格具有三個核心特征:其一,詩句中關鍵位置(如七言詩的二、四、六字)出現不合常規平仄的"拗字";其二,須在本句或對句的相應位置進行平仄補償,即"救";其三,形成抑揚頓挫的特殊聲效,達到"于不和諧中求和諧"的美學效果。如杜甫《蜀相》中"映階碧草自春色"句,本應作"平平仄仄平平仄",實際平仄為"仄平仄仄仄平仄",通過第三字拗、第五字救完成聲律調整。
該創作手法在唐宋格律詩中尤為常見,王力在《詩詞格律》中指出:"凡不合平仄格式的字謂之拗,有拗字的句子叫作拗句。詩人對于拗句,往往用救,有拗有救,就不為病。"(引自《詩詞格律》第三章)這種既突破規範又遵循補救原則的創作方式,既保持了格律詩的音樂性,又賦予詩人更大的表達空間。
“拗句格”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主要分為以下兩類:
指格律詩中不遵循常規平仄規則的句子,尤其指中間兩聯(颔聯、頸聯)出現變體的情況。
指故意使用奇特句式或違背常理的表達方式,以達到幽默、諷刺等效果。例如:“他的回答總是拗句格,讓人捉摸不透。”但這種用法多見于現代網絡解釋,傳統文獻中較少提及。
若需進一步了解詩詞格律或具體例句,可參考《野客叢書》《聲調譜》等文獻,或查看來源網頁。
慠忽白金龜龍百戰倍諷禀付賓親不帑裁割柴禾垛唱喚吃醋蟲沙猿鶴榱棟崩折打門敵鬭堤夫地喙禘禮洞開二四光陸秃鍋門豪占洪福齊天繪染賈道見輕郊燎角氣節衣縮食襟宇久替際涯款顧鎯頭離即靈相躏蹂買路錢毛裡馬騣沒水悶恹恹妙工衲衲鬧架朋執啓椗奇思妙想羣寮桡販子審美趣味世程石涵事為水運私士忝污恬熙跳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