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南少數民族的一種簧管樂器。笙鬥以瓠瓢做成。《新唐書·南诏傳》:“吹瓢笙,笙四管,酒至客前,以笙推盞勸釂。”《宋史·蠻夷傳四·西南諸夷》:“上因令作本國歌舞,一人吹瓢笙如蚊蚋聲。”
瓢笙是西南少數民族傳統簧管樂器,其名稱源于以瓠瓢(葫蘆制成的容器)作為笙鬥的獨特結構。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樂器屬性
屬于簧管類吹奏樂器,笙鬥部分由瓠瓢制成,簧管數量多為四管()。
名稱來源
“瓢”指瓠瓢材質,“笙”為傳統管樂器名,組合後特指這種少數民族改良的笙類樂器。
主要流行于古代南诏、西南夷等少數民族地區,常用于歌舞伴奏或禮儀活動,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部分資料(如)提到“瓢笙”作為成語,比喻聲音高亢激昂,但此用法未見于權威古籍,可能為現代引申義或誤傳,建議以樂器本義為主()。
如需進一步了解其演奏方式或現存形态,可參考民族音樂學相關研究文獻。
瓢笙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瓢(piáo)和笙(shēng)。
瓢字的部首是瓜,總共有6畫。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瓢字的形狀是一個頭頂上帶有長柄的盛水器皿,通常用來取水或盛裝液體。瓢字的意思是指一種質地輕盈的器皿。
笙字的部首是竹,總共有12畫。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笙字的形狀是一個用竹子制成的樂器,由數個竹管組成,每個竹管都有一個吹孔,可以通過吹氣來演奏音樂。笙字的意思是指一種古代的吹管樂器。
瓢笙是由兩個字組合而成的詞語,它的意思是指一種由瓢制成的吹管樂器。在古代,人們用瓢制成的管子,通過吹氣演奏音樂。這種瓢制笙樂器在古代是一種常見的樂器。在現代,雖然已經很少有人使用瓢制笙樂器,但是“瓢笙”這個詞語仍然被用來形容笙樂的美妙聲音。
繁體字的“瓢笙”是「瓢笙」。
以下是一個例句:“聽到林中傳來的瓢笙聲,我仿佛置身于古代的宮廷,感受到了那濃厚的曆史氣息。”
與“瓢笙”相關的組詞有:笙樂、笙箫、笙歌。
與“瓢笙”意思相近的詞語有:笙音、笙聲。
與“瓢笙”意思相反的詞語有:木魚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