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鼋的意思、尝鼋的详细解释
尝鼋的解释
典出《左传·宣公四年》:“ 楚 人献黿於 郑灵公 。 公子宋 与 子家 将见。 子公 之食指动,以示 子家 ,曰:‘他日我如此,必尝异味。’及入,宰夫将解黿,相视而笑。公问之, 子家 以告。及食大夫黿,召 子公 而弗与也。 子公 怒,染指於鼎,尝之而出。”后或以“尝黿”比喻只了解局部。 宋 陆游 《读老子》诗:“《道德》五千言,巍巍众妙门。管窥那见豹,指染仅尝黿。”
词语分解
- 尝的解释 尝 (嘗) á 辨别滋味:尝食。尝新(吃新收获的谷物或应时的果品)。尝鲜。品尝。卧薪尝胆。 试,试探:尝试。尝敌(试探敌人的力量)。 经历:尝受。备尝艰苦。 曾经:未尝。何尝。 笔画数:; 部首:小
- 鼋的解释 鼋 (黿) á 大鳖:鼋鱼。癞头鼋。鼋鸣鳖应(喻一唱一应)。 笔画数:; 部首:黽;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由于“尝鼋”并非现代汉语常用词汇,也未收录于权威汉语词典(如《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其含义需结合古文献与字源分析。以下为基于学术考据的详细解释:
一、字义解析
-
“尝”
- 本义为“辨别滋味”,引申为“经历”“试探”。
- 《说文解字》:“尝,口味之也。” 指用口品尝食物。
- 例:《礼记·曲礼》:“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
-
“鼋”
- 指大型鳖类动物,背甲青黄,头有隆起,多见于江河。
- 《说文解字》:“鼋,大鳖也。” 属珍稀水生生物。
- 例:《左传·宣公四年》:“楚人献鼋于郑灵公。”
二、“尝鼋”的文献溯源
该词可能源于春秋典故:
- 《左传·宣公四年》载:楚人献鼋于郑灵公,公子宋(字子公)因食指动预言得食,后灵公故意不赐鼋肉,子公怒而染指于鼎,引发弑君之乱。后世以“尝鼋”暗喻因小失大或争夺利益招致祸端。
- 此事件亦称“食指大动”“染指于鼎”,成为汉语成语来源。
三、现代使用建议
“尝鼋”属高度生僻词,仅见于古文研究:
- 避免现代书面使用,推荐用“争利致祸”“因小失大”等替代。
- 若引用典故,需注明出处《左传·宣公四年》(中华书局点校本为权威版本)。
参考资料
- 许慎. 《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本)
- 左丘明. 《左传》(杨伯峻注本,中华书局)
- 王力. 《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中华书局)
注:因该词未被规范词典收录,未提供链接;建议优先参考纸质权威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
“尝鼋”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汉语词语,读音为cháng yuán,其含义和背景可综合如下:
基本释义
“尝鼋”字面指“品尝鼋肉”,但实际用于比喻对事物仅了解局部或表面,引申为认知不全面或经验浅薄。
典故出处
出自《左传·宣公四年》:
- 事件背景:楚国人向郑灵公进献鼋(大鳖),公子宋(子公)因食指颤动,预言将尝到美味。后郑灵公宴请群臣时故意不给他鼋肉,公子宋怒而用手指蘸鼎中汤汁品尝后离开。
- 核心寓意:公子宋仅“染指”汤汁而未真正参与分食,后人以此比喻片面了解或浅尝辄止。
用法与引申
- 认知局限:强调对复杂事物仅掌握部分信息,如“治学若尝鼋,难窥全貌”。
- 经验不足:暗指缺乏深入实践,如提到的“经验浅薄或见识狭窄”。
- 文学引用:宋代陆游《读老子》诗中曾用此典,结合《道德经》探讨认知的局限性。
注意事项
- 现代使用:该词较为生僻,多用于书面或学术讨论,日常交流中较少见。
- 权威差异:部分解释存在细微分歧(如“经验浅薄”),需结合语境判断具体含义。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左传》原文或权威古籍注疏。
别人正在浏览...
白绵昌导尝膳陈立夫陈吴驰情惙惙怵心聪明自误粗心玳瑁鱼佛面浮伤告归勾龙广众聒扰回峯家将兼该减字脚踏着脑杓子惊滩窘相迥韵矩方句容器刻薄寡思睏睡袴鞾老之将至丽宇鑪铸马伎茂化瞢眊邈若河汉品令品色缺文羣匹箬帽色天少挡无系深薄生臣生态学神馆识考双边吐番退后脱贫伪孔文倒闻雷蚊帐五技香岫瞎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