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垂魚的意思、垂魚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垂魚的解釋

佩帶魚袋。 唐 制五品以上官員于腰間佩帶金銀魚袋為飾。《資治通鑒·唐代宗大曆十四年》:“出則囚服就辯,入則擁笏垂魚。” 胡三省 注:“ 唐高宗 給五品以上隨身魚銀袋,以防召命之詐,三品以上金飾袋。 天授 二年,改佩魚為龜。 中宗 罷龜,復給以魚。郡王、嗣王亦佩金魚袋。” 宋 蘇轼 《蘇子容母陳夫人挽詞》詩:“不須擁笏強垂魚,我視去來皆夢爾。”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垂魚,漢語詞彙,主要含義如下:

  1. 字面與核心含義:

    • 垂挂的魚形飾物。 這是“垂魚”最核心的含義。它特指古代官員佩戴在腰間的一種符信,通常用金、銀等材質制成魚形,故稱“魚袋”。佩戴時,魚袋系于腰帶并垂挂下來,因此得名“垂魚”。其作用是作為官員身份等級的标志。例如:

      《禮記·玉藻》有“凡帶必有佩玉…居士錦帶,弟子缟帶,并紐約用組”的記載,雖未直接言明“魚袋”,但反映了古代服飾等級制度中佩飾的重要性,為後世魚袋制度雛形。 唐代正式确立魚袋制度,《新唐書·車服志》載:“高宗給五品以上隨身魚銀袋,以防召命之詐,出内必合之。三品以上金飾袋。”此制度為宋代所沿襲。 《宋史·輿服志》明确記載:“魚袋。其制自唐始……宋因之,其制以金銀飾為魚形,公服則系于帶而垂于後,以明貴賤。”此處“系于帶而垂于後”即形象說明了“垂魚”的狀态和功能。

  2. 引申與别稱:

    • 指代“魚袋”本身。 因為其佩戴方式是垂挂,故“垂魚”常直接作為“魚袋”的别稱或代稱,尤其在宋代文獻中多見。例如:

      宋代官員常以“佩魚”或“垂魚”指代其身份。蘇轼詩中即有“銀章暫假為專城,賀客來多懶起迎,似挂绯衫衣架上,朽株枯竹有何榮。”的描述,雖未直接出現“垂魚”,但反映了當時官員對魚袋(绯衫銀魚)所代表官階的重視。 宋代筆記《石林燕語》載:“國朝翰林學士佩魚,例不佩于外,惟于入朝則系之。事已,即解去…惟親王、使相、三師三公則賜玉魚,常佩垂魚。” 此處“佩垂魚”即指佩戴魚袋。

  3. 其他相關含義(較少用):

    • 指稱魚形符節。 在一些更古老的語境或特定描述中,“垂魚”也可能泛指用作符信、裝飾或儀仗的垂挂魚形物,不局限于官制魚袋。例如明代方以智《通雅·器用》提到:“唐謂之魚符,左一右一…宋謂之垂魚。” 這裡将魚符與垂魚聯繫起來。
    • 戲曲服飾術語。 在傳統戲曲(如昆曲)服飾中,“垂魚”有時指代一種裝飾在腰間或後腰的、形似雙魚或如意頭的飾件,用于特定行當或角色,取其吉祥寓意。此義項相對專門化。

現代使用與 “垂魚”一詞在現代漢語中已非常用詞彙,主要出現在曆史文獻研究、古代典章制度探讨或古典文學作品中,用以指代古代(尤其是唐宋時期)官員身份象征的魚袋及其佩戴狀态。其核心意象是“垂挂的魚形飾物/符信”。

主要來源依據:

網絡擴展解釋

“垂魚”一詞有兩種主要解釋,需根據具體語境區分:

1. 成語寓意(源于《莊子》) 指在困境中保持堅定信念、持續努力的精神狀态。典故出自《莊子·齊物論》的寓言:有人垂釣時魚不咬鈎,仍堅持不放棄。後比喻面對挫折時的不屈意志,強調積極進取的品格。

2. 唐代官員佩飾 指五品以上官員腰間佩戴的金銀魚袋,作為身份象征。這一制度始于唐高宗時期,魚袋材質(金/銀)對應不同品級,宋代蘇轼詩句“擁笏垂魚”即描述官員裝束。

其他補充說明:

别人正在浏覽...

案掾白手嗶嘰冰川拆賬蟾枝摛錦畜産黜昏矗立觸目儆心待接道帔登聞凋變動轉鬥阋發喬撫掌擊節宮巷鼓院晃晃悠悠魂不守宅昏煩貨寳活铮铮鍵墊将作長史踐繩極唱解究聚首客死刻印款交六錢隆治罵檔子迷颩模登男婚女嫁橋箭累弦氣概氣狠狠乞胡三屍神三衣尚未失闌拭眦手球水禁松膠談谑天都貼配啼哭穩獲西北風攜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