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盟書中的首要條款,多記載主盟人及與盟人姓名。《左傳·襄公二十三年》:“将盟 臧氏 , 季孫 召外史掌惡臣,而問盟首焉。” 杜預 注:“盟首,載書之章首。” 郭沫若 《侯馬盟書試探》:“盟首‘章’字當即 趙敬侯 章 。其他不同的人名字是與 敬侯 同時歃盟的人。”
(2).頭領。
“盟首”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盟書中的首要條款
指古代盟誓文書(盟書)的核心部分,通常記載主盟人及參與盟誓者的姓名,并明确盟約的核心内容。這一用法在《左傳·襄公二十三年》中有記載:“将盟臧氏,季孫召外史掌惡臣,而問盟首焉。”杜預注解釋為“載書之章首”,即盟書的開頭部分。郭沫若在《侯馬盟書試探》中也提到,盟首中的“章”字可能代表主盟人趙敬侯的姓名。
頭領、首領
引申為團體或聯盟中的領導者。這一釋義多見于古代文獻和辭書,但具體用例較少,更多是詞義的擴展應用。
補充說明:
如需更詳細的文獻例證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左傳》或考古研究資料。
《盟首》是指結成盟約的首領或領導人。這個詞常用于描述曆史上的重要領袖或團體的首領。在古代中國,盟約是一種重要的政治和軍事行為,所以盟首也具備很高的地位和權力。
《盟首》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盟(皿)和首(頁)。其中,盟的拼音是"méng",筆畫數為五;首的拼音是"shǒu",筆畫數為五。
《盟首》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當時盟約和結盟行為很常見。在曆史上的文獻中,也可以找到對盟首一詞的記錄。
在繁體字中,盟首的寫法是「盟首」,并且發音和意思都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盟首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根據曆史文獻的記載,古代一些文人學士可能會用更加繁瑣的方式來書寫盟首。例如,盟可能會寫作「盟」,首可以寫作「」、「」等。
1. 劉備在三國時期被尊為蜀國的盟首。
2. 這位年輕的盟首帶領着他的盟友取得了重大的勝利。
1. 盟約:指結盟的協議。
2. 首領:指團體或群體的領導人。
盟主、盟長、盟帥。
隨從、從屬、下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