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孤士的意思、孤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孤士的解釋

指不苟同時俗的高士。語出 三國 魏 阮籍 《詠懷》之四九:“豈有孤行士,垂涕悲故時!” 唐 韓愈 《汴州亂》詩之一:“諸侯咫尺不能救,孤士何者自興哀?” 唐 孟郊 《長安旅情》詩:“下有千朱門,何門薦孤士?”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孤士”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古典文獻及搜索結果綜合解釋如下:

詞義解析

核心含義:指不苟同時俗、堅守獨立品格的高尚之士,常帶有孤獨或不被世俗理解的色彩。該詞源自三國時期阮籍的《詠懷》詩,後多見于唐代詩文。

出處與用法

  1. 文學源頭
    最早出自三國魏阮籍《詠懷》第四十九首:“豈有孤行士,垂涕悲故時!”。這裡的“孤行士”即“孤士”,強調特立獨行的精神。

  2. 唐代用例

    • 韓愈《汴州亂》詩:“諸侯咫尺不能救,孤士何者自興哀?”
    • 孟郊《長安旅情》:“下有千朱門,何門薦孤士?”
      兩處均以“孤士”暗喻懷才不遇、堅守節操的文人形象。

延伸特點

若需進一步探究該詞在具體文獻中的語境,可參考《阮籍集》或唐代詩文注解。

網絡擴展解釋二

《孤士》的意思

《孤士》這個詞指的是一個人獨自生活、思考和行動的人。他通常追求獨立和自由,不願過多與人為伍。

拆分部首和筆畫

《孤士》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子”,它位于左側。它的筆畫數是12畫。

來源

《孤士》一詞最早出現在《莊子·逍遙遊》一書中。在這本古代哲學著作中,莊子描述了孤獨而自由的個體,稱其為“孤士”。

繁體

《孤士》的繁體字為「孤士」。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孤士的寫法略有不同。孤字在古文中寫作「呴」或「雇」,士字寫作「⿰土㐅」或「⿰土㖠」。

例句

1. 他是一位孤士,經常獨自思考人生的意義。

2. 孤士在寂靜中感受到内心的甯靜。

3. 他的行為舉止總是散發出孤士的氣質。

組詞

1. 孤獨:形容一個人獨自一人,沒有伴侶或朋友。

2. 孤僻:形容一個人性格内向,不善于與他人交往。

3. 孤立:指與外界隔絕,被置于單獨的狀态。

近義詞

1. 隱士:和孤士類似,指遠離塵嚣的人。

2. 獨行者:指在行動和思考上獨立的人。

3. 獨居者:指一個人單獨居住,沒有家人或伴侶。

反義詞

1. 合群:與孤士相反,指一個人願意與他人共處、交往。

2. 陪伴:與孤士相反,指與他人一同度過時間,互相支持和關心。

3. 交際:與孤士相反,指與他人交流、交往的行為。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