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顽空的意思、顽空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顽空的解释

(1).佛教语。指一种无知无觉的、无思无为的虚无境界。 宋 范成大 《钓池口阻风迷失港道》诗:“蒲6*团坐煖看香篆,作止任灭如顽空。”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二:“盖顽空,则顽然无知之空,木石是也。” 明 李贽 《观音问·答自信》:“若无山河大地,则清浄本原为顽空无用之物,为继灭空不能生化之物,非万物之母矣,可值半文钱乎?” 梁启超 《说动》:“此数义,至取象於师子,而於柔静无为者,则斥为顽空,为断灭;为九十六种外道。”

(2).对佛老之学的贬称。 清 王夫之 《家世节录》:“ 万历 间,为新建学者甚盛,淫于浮屠。先君敦尚践履,不务顽空。”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顽空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顽空是汉语中一个兼具哲学意蕴与日常语义的复合概念,其释义可从以下维度解析:

一、词源与哲学内涵 该词最早见于佛教典籍,《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将其界定为「执着于虚无断灭之见」的修行误区,特指过度追求空性而堕入虚无主义的认知偏差。在道教体系中,《道教文化辞典》(张志哲主编)指出全真派以「顽空」批判「只知守静入定,不明真阳造化」的修炼方式。

二、日常语义解析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收录两个义项:①冥顽空虚的精神状态,如宋儒批评「释氏说空,不是便不是,但空里面须有道理始得,若只说道空,却如释氏说『顽空』」;②固执愚钝的性情特征,常见于明清小说,如《醒世姻缘传》第三五回「那侯小槐是城里人氏,毕竟较狄希陈的心性稍觉通明,虽是读了半日书,也未知那『顽空』二字」。

三、跨文化影响 禅宗典籍《五灯会元》卷十四记载「莫向白云深处坐,切忌寒灰煨『顽空』」的公案,揭示该词在儒释道思想碰撞中的特殊语义场。现代哲学研究领域,《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著)将其纳入宋明理学与佛学论争的核心概念范畴,强调其作为「虚无主义认知范式」的警示意义。

网络扩展解释

“顽空”是佛教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具体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一、佛教语境中的核心释义

  1. 虚无境界的指代
    指一种无知无觉、无思无为的虚无状态,如同木石般毫无生机。宋代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强调“顽然无知之空”,认为这种空缺乏智慧与觉性,仅为寂灭表象。禅修中若陷入此境,则表现为“无记空”——既无念头也无觉知,类似昏沉。

  2. 历史文献中的用例
    范成大诗作“作止任灭如顽空”描述坐禅时误入虚无状态;明代李贽在《观音问》中批判顽空若脱离现实(山河大地),则沦为无用之物,强调修行需超越顽空。

二、哲学批评与延伸含义

  1. 对佛老之学的贬称
    清代王夫之在《家世节录》中将佛道思想中偏执于“空”的学说称为顽空,认为其脱离实践,属于僵化认知。

  2. 与“真空”的对比
    根据《楞严经》思想,真空并非绝对虚无,而是包含妙有(现象与本质的统一)。顽空则被喻为“死寂的虚空”,仅作为山河大地的对立面存在,缺乏生机与智慧。

“顽空”在佛教中既是修行误区的警示,也是哲学批判的对象。它强调对“空”的片面理解,与主张觉性、妙有的“真空”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佛教对智慧与实践并重的追求。

别人正在浏览...

摽卖畅见宠赉除旧布新摧灭催头蹉败大古代人等米下锅点心地权敌应厎豫顿勿二豪分然负屈含寃富穰桴人輵辖弓箕贡译乖和鼓成归舷顾属河精将衞降玺磵壑继承人接种攫啮口敞涟落率割宁一盘怨葱配衣品令批书稫稄泼油救火铺底全份觑探锐减沙葱贳死死口祀田嗣续损思晚飔委废骛利晓鼓翛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