悫士的意思、悫士的詳細解釋
悫士的解釋
亦作“慤士”。質樸誠實之士。《荀子·不苟》:“庸言必信之,庸行必慎之,畏法流俗,而不敢以其所獨甚,若是則可謂慤士矣。” 楊倞 注:“端慤不貳”。
詞語分解
- 悫的解釋 悫 (慤) è 誠實,謹慎:法正 * 悫。 筆畫數:; 部首:心; 筆順編號:
- 士的解釋 士 ì 古代統治階級中次于卿大夫的一個階層:士族。士大夫。 舊時指讀書人:士子。士民。學士。 未婚的男子,泛指男子:士女。 對人的美稱:志士。烈士。女士。 軍銜的一級,在尉以下;亦泛指軍人;上士。士兵
專業解析
悫士(què shì)是漢語中較為罕見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字義分解與文獻引證兩個層面解析:
一、字義解析
- 悫:本義為誠實、謹慎。《說文解字》釋為“謹也”,《廣雅》注“悫,誠也”,均指向品德層面的敦厚笃實。
- 士:古代指有學識、德行或官職之人,後泛指讀書人或品德高尚者。《禮記·曲禮》稱“士載言”,即強調其社會職責與道德要求。
二、詞義綜合
“悫士”合指恭謹誠信的士人,強調兼具學識修養與質樸品格的理想化形象。此詞多見于古代文獻,如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引《周禮》注“士悫而能”,以“悫士”喻指德才兼備的從政者。
三、文獻引證
- 《漢書·董仲舒傳》載“士悫民敦”,以“悫士”與敦厚之民并提,凸顯其教化意義。
- 唐代李善注《文選》引《韓詩外傳》“君子悫士”,将“悫”作為士人核心修養标準。
(注:本文釋義綜合參考《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等權威辭書。)
網絡擴展解釋
“悫士”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què shì,其核心含義指質樸誠實、忠厚正直的人。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悫士”由“悫”(意為誠實、謹慎)和“士”(指有品德或學識的人)組成,合指品行端正、不虛僞浮誇的君子。該詞強調内在的敦厚與外在的言行一緻。
二、出處與用法
- 經典文獻
最早見于《荀子·不苟》:“庸言必信之,庸行必慎之,畏法流俗,而不敢以其所獨甚,若是則可謂悫士矣。” 楊倞注:“端悫不貳”,即言行始終如一,不因外界影響而動搖。
- 現代用法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用于古文研究或特定語境中形容人的品德。
三、近義詞與相關詞
- 近義詞:端士、狷介之士、誠樸之士
- 反義詞:佞人、巧言令色者
- 相關成語:解甲休士、敬賢禮士(見)
四、字義拆解
- 悫(què):本義為謹慎、忠厚,如《漢書》中“謙遜靜悫”形容人謙和誠實的品性。
- 士(shì):古代指有修養或社會地位的人,如“士農工商”中的“士”階層。
五、總結
“悫士”一詞承載了儒家對君子品德的理想化描述,強調言行一緻、質樸無華的特質。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荀子》原文或漢典等古籍工具書。
别人正在浏覽...
白胡闌套住個迎霜兔半人鸨兒備患逼抑才華超衆承弊寵位闖禍精蠢陋的羞剔癢獨角戲奮鬥富說搆怨管叫灌醉過境哄局寰甸鑒明蕉紗機不旋踵雞丁京都十景靜諷就貢課舡款好狼顧鸱跱老而不死是為賊牢實牢饩陵突凝緩女職飄洋航海颦笑齊巧棄如敝屣蒛盆戎衣柔情蜜意三首國熌熌沈疑水經注竦魂駭目邃業速急素舊蘇麻亭台樓閣童顔鎢錥鄉家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希代西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