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短頭發;剪斷頭發。《韓非子·說林下》:“ 公孫弘 斷髮而為 越王 騎。”《後漢書·虞诩傳》:“小人有怨,不遠千裡,斷髮刻肌,詣闕告訴,而不為理,豈臣下之義?”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阿耆尼國》:“服飾氈毼,斷髮無巾。” 陳子範 《狂吟》:“斷髮佯狂類 楚 囚,忽看新詔淚齊收。”
“斷發”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主要可分為曆史文化象征和現代實用解釋兩類:
指主動剪斷或割斷頭發,而非自然脫落(如掉發)。古代文獻如《韓非子》《後漢書》均有記載,例如“公孫弘斷髮而為越王騎”即描述通過斷發表明身份轉變。
決絕與舍棄
古代常用斷發儀式表達重大決心,如效忠君主或舍棄舊身份,成語“斷發紋身”即體現吳越文化的特征。
刑罰與孝道沖突
儒家強調“身體發膚受之父母”,斷發被視為對孝道的大不敬,甚至成為一種刑罰。例如清朝時期,唯有國喪等特殊場合才允許斷發。
情感象征
女子斷發常表達對情感或生活的絕望,如看破紅塵、喪夫之痛,或男女分手時“斷發絕情”以斬斷情絲。
現代多指頭發因燙染損傷、營養不良(如缺乏蛋白質、維生素)或疾病(如脂溢性脫發)導緻的斷裂現象,需通過護發、調整飲食或藥物治療改善。
若需了解具體曆史典故或醫學建議,可參考上述來源網頁獲取完整信息。
斷發是指剪掉頭發,使頭發變短或消失的行為。這個詞可以用來形容剃光頭或者剪掉一部分頭發。
斷發的拆分部首是“斤”和“發”,其中“斤”是指斧頭,表示割斷;“發”是指頭發。整個詞共有5個筆畫。
斷發一詞最早來源于《左傳·僖公十二年》:“斷其發以為盟。”意思是為了立下盟約,剪掉頭發做為證明。
斷發的繁體字為「斷髮」。
在古時候,斷發的寫法為「斷髮」,髮字比較特殊,是用“髟”表示頭發的部分,再加上“發”字旁表示發出來的意思。
1. 他為了徹底放下過去的壓力,決定斷發重新開始。
2. 作為和尚,他每月都會進行一次斷發,以示對佛教的虔誠。
1. 斷發人:指剃光頭或者剪掉大部分頭發的人。
2. 斷發儀式:指剪掉頭發以示某種儀式或儀軌的行為。
剪發、剃發
留發、毛發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