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初伏的意思、初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初伏的解釋

(1) [the first day of the first period of the hot season]∶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是三伏中頭伏的第一天

(2) [the first day of the three ten-day periods of the hot season]∶通常也指從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起至第四個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時間。也叫“頭伏”

詳細解釋

即頭伏。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或指從夏至後第三個庚日到第四個庚日之間的十天時間。《史記·秦本紀》:“二年,初伏,以狗禦蠱。” 裴駰 集解引 孟康 曰:“六月伏日初也。 周 時無,至此乃有之。” 晉 潘嶽 《在懷縣作》詩之一:“初伏啟新節,隆暑方赫羲。” 唐 蕭穎士 《遊馬耳山》詩:“我來疑初伏,幽路無炎精。”參見“ 三伏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初伏是中國傳統曆法中“三伏天”的第一階段,其含義及相關信息如下:

一、基本定義

初伏指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開始的10天,标志着一年中最炎熱時段的開端。按幹支紀日法,“庚日”每10天重複一次,因此初伏的具體日期每年不同。例如,2021年初伏為7月21日至30日。

二、時間計算規則

  1. 起始日:夏至後第三個庚日(如2025年夏至為6月21日,第三個庚日可能在7月中旬)。
  2. 持續時間:固定10天,至第四個庚日前一天結束。

三、相關術語與結構

四、氣候與文化意義

  1. 氣候特征:高溫、高濕、低氣壓,屬全年最悶熱階段。
  2. 詞源解析:
    • “初”表示起始,強調暑熱開端;
    • “伏”源自“伏邪”,指暑濕邪氣潛伏。
  3. 曆史記載:最早見于《史記·秦本紀》,與驅邪習俗相關。

五、常見誤區

注:具體年份的初伏日期需結合當年幹支曆計算,可通過萬年曆工具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二

初伏這個詞是指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至第三個庚日之間的時間段。拆分部首為“亠”和“田”,總共有7畫。這個詞的來源是古代的時候,人們為了紀念農曆年中的炎熱氣候,特意将這段時間稱為初伏。 初伏在繁體字中的寫法和簡體字一樣,都是“初伏”。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和現在類似,隻是具體的筆畫稍有不同。這是因為漢字的演變和發展經曆了數千年的時間。 下面是一些關于初伏的例句: 1. 初伏時,夏日的炎熱讓人難以忍受。 2. 初伏期間,人們要多注意保養身體,防止中暑。 初伏可以組成以下詞語: 1. 初伏之夏:指整個初伏期間的夏季。 2. 初伏梅雨:指初伏期間的梅雨季節。 與初伏相關的近義詞有: 1. 初夏:指初夏季節。 2. 中伏:指立秋後的第四個庚日至第六個庚日之間的時間段。 初伏的反義詞是: 1. 末伏:指立秋後的第七個庚日至第九個庚日之間的時間段。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幫助!如果您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告訴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