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初伏的意思、初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初伏的解釋

(1) [the first day of the first period of the hot season]∶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是三伏中頭伏的第一天

(2) [the first day of the three ten-day periods of the hot season]∶通常也指從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起至第四個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時間。也叫“頭伏”

詳細解釋

即頭伏。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或指從夏至後第三個庚日到第四個庚日之間的十天時間。《史記·秦本紀》:“二年,初伏,以狗禦蠱。” 裴駰 集解引 孟康 曰:“六月伏日初也。 周 時無,至此乃有之。” 晉 潘嶽 《在懷縣作》詩之一:“初伏啟新節,隆暑方赫羲。” 唐 蕭穎士 《遊馬耳山》詩:“我來疑初伏,幽路無炎精。”參見“ 三伏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初伏,又稱"頭伏",是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之外的重要時令概念,專指三伏天的起始階段。根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載,伏日劃分以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為初伏首日,因幹支紀年中"庚"屬金,與"肺"相應,古人認為此時需防暑養肺,故稱"伏"有藏匿避暑之意。

從曆法角度解析,初伏的計算嚴格遵循"夏至三庚數頭伏"法則。以公元2025年為例,夏至為6月21日,其後第三個庚日(7月15日庚申日)即為初伏起點,持續10天至7月24日結束。這種推算方法源自《史記·秦本紀》張守節注疏,體現中國古代天文曆法智慧。

《說文解字》釋"伏"為"司熱也",段玉裁注曰:"伏者,謂陰氣将起,迫于殘陽而未得升,故為藏伏"。初伏期間恰值小暑大暑之交,地表積熱達到峰值,形成"上無纖雲,下無微風"的典型氣候特征。民間素有"熱在三伏"諺語,現代氣象數據顯示,我國多數地區初伏期間平均氣溫可達28-32℃,相對濕度超過75%,形成顯著悶熱天氣。

在民俗文化層面,《東京夢華錄》載有"初伏日,百官賜冰,庶民煮茗"的宋代避暑習俗。飲食方面講究"初伏食補",北方盛行"頭伏餃子二伏面",南方則有食羊肉的"彭城伏羊節",這些傳統被《中華全國風俗志》完整收錄,體現古人"以食養生"的智慧。

網絡擴展解釋

初伏是中國傳統曆法中“三伏天”的第一階段,其含義及相關信息如下:

一、基本定義

初伏指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開始的10天,标志着一年中最炎熱時段的開端。按幹支紀日法,“庚日”每10天重複一次,因此初伏的具體日期每年不同。例如,2021年初伏為7月21日至30日。

二、時間計算規則

  1. 起始日:夏至後第三個庚日(如2025年夏至為6月21日,第三個庚日可能在7月中旬)。
  2. 持續時間:固定10天,至第四個庚日前一天結束。

三、相關術語與結構

四、氣候與文化意義

  1. 氣候特征:高溫、高濕、低氣壓,屬全年最悶熱階段。
  2. 詞源解析:
    • “初”表示起始,強調暑熱開端;
    • “伏”源自“伏邪”,指暑濕邪氣潛伏。
  3. 曆史記載:最早見于《史記·秦本紀》,與驅邪習俗相關。

五、常見誤區

注:具體年份的初伏日期需結合當年幹支曆計算,可通過萬年曆工具查詢。

别人正在浏覽...

骯髒氣百兩柏翎兒保俶塔褊量逼削踣斃川端康成鹑首踔絕錯連打吭吭倒逆肥打福利經濟學桴思高層建築公餘光豔孤卲黃帳混并監鋪見親磵澌經資進口稅九影苦臉蠟美人累然練筆吝道靈素柳葉金障泥癃疝亂下風飑祃祭邈玄暮鹨内修外攘撚錢黏液甓塗逡縮儒籍深藏若虛深入顯出審守石灰岩水産恬逸跳跳舞舞調弦挺胸突肚通宿無異香澤相紙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