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蠻夷戎狄的意思、蠻夷戎狄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蠻夷戎狄的解釋

古代對四方少數民族的統稱。東方曰夷,南方曰蠻,西方曰戎,北方曰狄。《國語·周語中》:“夫三軍之所尋,将蠻夷戎狄之驕逸不虔,於是乎緻武。”《荀子·正論》:“故諸夏之國,同服同儀,蠻夷戎狄之國,同服不同制。” 郭沫若 《屈原》第二幕:“以一介的寒士,做到一國的丞相,公卿大夫,農工商賈,皂隸台輿,蠻夷戎狄,什麼樣的人,差不多我都看過了。”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蠻夷戎狄”是古代中國對四方少數民族的統稱,其含義和用法隨着曆史演變呈現不同特點,具體可從以下維度解析:


一、基本詞義與方位劃分

  1. 統稱與方位
    該詞最早用于泛指周王朝周邊的非華夏族群,按方位劃分:

    • 東夷:東方部族(如山東、安徽一帶的萊夷)
    • 南蠻:南方部族(如楚國以南的族群)
    • 西戎:西方部族(如西北的猃狁、羌戎)
    • 北狄:北方部族(如白狄、赤狄)
      但先秦時期的劃分并非絕對,如西周金文有“南夷”,《左傳》中“戎”“蠻”連稱,方位标籤在漢代才被系統化歸類。
  2. 詞源考據

    • “蠻”:字形可能與養蠶吐絲相關,反映南方族群的生産方式。
    • “戎”:原指兵器,引申為善戰的西方部族。
    • “狄”:源自“麋鹿健壯”的意象,象征北方族群勇武。

二、語義演變與文化特征

  1. 從中性到貶義

    • 早期中性:先秦時期主要描述生存方式(如狩獵、遊牧),無明确貶義。例如,犬戎、赤狄等族群與華夏通婚雜居,文化交融頻繁。
    • 貶義化:春秋戰國後,因戰争沖突增多,逐漸被賦予“野蠻”色彩,如《左傳》稱“戎狄豺狼”,但貶義多針對敵對部族,非全體族群。
  2. 文化貢獻
    考古發現顯示,“蠻夷戎狄”文化成就突出,如:

    • 龍山文化蛋殼陶:制陶技術登峰造極。
    • 紅山文化玉器:工藝精湛,象征早期禮制。
    • 三星堆青銅器:展現獨特信仰與藝術高度。

三、民族融合與曆史影響

  1. 雜居與通婚
    夏、商、周王室與周邊族群長期雜居,如周人先祖不窋“自竄于戎狄之間”,晉獻公娶戎女為妻,推動血緣與文化融合。

  2. 春秋戰國融合
    至春秋末期,中原地區的“蠻夷戎狄”已與華夏深度交融,差異逐漸消弭。例如:

    • 楚國:原屬“南蠻”,後吸收中原文化成為強國。
    • 秦國:融西戎習俗,發展出獨特制度。

四、現代理解與學術反思

當代研究強調:

“蠻夷戎狄”既是曆史語境中的族群标籤,也是中華文明交融的見證,需結合具體時代背景辯證解讀。

網絡擴展解釋二

《蠻夷戎狄》的意思

《蠻夷戎狄》是指古代中國以外的外族民族,常常與中原文化相對立。由于中國古代對于外族的看法相對偏見較大,所以《蠻夷戎狄》這個詞在中國文化中常帶有貶義。

拆分部首和筆畫

拆分部首:蠻(虍+艹)、夷(大+丿+人)、戎(戈+)、狄(犭+火)

筆畫:蠻(11畫)、夷(6畫)、戎(8畫)、狄(9畫)

來源

《蠻夷戎狄》一詞最早出現在古代中國的史書和文獻中,如《史記》、《漢書》等。對于中國古代的外族民族,史書多描述其與中原文化的差異和沖突,進一步強化了《蠻夷戎狄》的貶義内涵。

繁體

《蠻夷戎狄》(蠻、夷、戎、狄的繁體字)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蠻夷戎狄的字形有所不同。以蠻為例,古代的蠻字是用“虍”和“艹”兩個部首組成,表現了其強壯野性的形象。

例句

古人對于《蠻夷戎狄》的評價相對貶損,例如《史記》中有這樣的記載:“於是匈奴、單于并各西域諸夷蠻數百族皆來朝貢。”

組詞

蠻族、夷狄、戎人、狄人、野蠻等

近義詞

異族、外族、夷狄等

反義詞

中土、中原、漢人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