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物的竹器。方為筐,高為簏。 漢 劉向 《九歎·怨思》:“淹芳芷於腐井兮,棄雞駭於筐簏。”
“筐簏”是古代漢語中表示盛物竹器的詞語,具體解釋如下:
“筐”指方形竹制容器,而“簏”指高而深的竹器,二者合稱泛指盛放物品的竹制器具。例如《九歎·怨思》中“棄雞駭於筐簏”即用此意。
漢代劉向《九歎·怨思》中“淹芳芷於腐井兮,棄雞駭於筐簏”一句,通過“筐簏”與“腐井”對比,暗喻賢才被棄置的境遇。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背景或相關竹器分類,可參考漢典等權威古籍解析來源。
《筐簏》(kuāng lù)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用于盛放和搬運貨物的一種容器,類似于籃子或小箱子。
《筐簏》的部首是⺣(竹部),由竹字旁組成。
《筐簏》的總筆畫數為15畫,其中《筐》有11畫,《簏》有4畫。
《筐簏》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是古人創造的詞語。
《筐簏》的繁體字形為「筐簏」。
在古時,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據古籍記錄,古代的「筐簏」有可能采用不同的字形。然而,由于現代标準漢字的推廣,現在大部分地區采用的都是統一的字形。
1. 他拿着一個筐簏,從田裡摘下了一筐新鮮的蔬菜。
2. 運輸貨物時,工人們将貨物放進了大大小小的筐簏中。
筐筒、筐子、簏、籃筐、竹簏、竹筐
籃子、箱子、簍子、籠子
散放、未蓋、亂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