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隆的意思、化隆的詳細解釋
化隆的解釋
教化隆盛。《史記·禮書》:“化隆者閎博,治淺者褊狹,可不勉與!” 三國 魏 嵇康 《釋私論》:“ 周旦 不顧嫌而隱行,故假攝而化隆。”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淄水》:“ 女水 導川東北流,甚有神焉。化隆則水生,政薄則津竭。”
詞語分解
- 化的解釋 化 à 性質或形态改變:變化。分化。僵化。教(刼 )化。熔化。融化。潛移默化。化幹弋為玉帛。。 佛教、道教徒募集財物:化緣。化齋。 用在名詞或形容詞後,表示轉變成某種性質或狀态:丑化。綠化。 習俗,風
- 隆的解釋 隆 ó 盛大,厚,程度深:隆冬。隆重(恘 )。 興(塶 )盛:興隆。隆盛(坣 )。 高,高起:隆起。隆穹。隆準(高鼻梁)。 尊崇:隆師。 姓。 筆畫數:; 部首:阝;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化隆”在漢語詞典中主要作為專有名詞使用,特指中國青海省的一個回族自治縣。其釋義和權威參考來源如下:
-
詞義解釋(地名專指)
“化隆”是“化隆回族自治縣”的簡稱,指中華人民共和國青海省東部的一個縣級行政區劃,隸屬于海東市。該名稱屬于固定地理名稱,無通用詞彙含義。其命名蘊含“德化昌隆”或“教化興隆”的吉祥寓意,反映了曆史上中央政權對該地區實施有效治理并促進文化發展的期望 。
-
地理位置特征
化隆縣地處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過渡地帶,位于青海省東部、黃河北岸。地理坐标大緻在東經101°39′-102°42′,北緯35°48′-36°17′之間。縣域内地形以山地為主,平均海拔較高,黃河及其支流流經此地,形成了獨特的河谷地貌 。
-
曆史沿革與名稱由來
- 清代建置: “化隆”作為正式行政區劃名稱始于清代。乾隆九年(1744年),清朝政府在此設置“巴燕戎格撫番廳”,隸屬西甯府。
- 民國更名: 民國二年(1913年),北洋政府改廳為縣,因縣治駐地在“巴燕戎”(今巴燕鎮),故命名為“巴燕縣”。民國十八年(1929年),經國民政府内政部批準,正式更名為“化隆縣”,取“德化昌隆”之意。
- 自治縣成立: 1954年3月1日,經中央人民政府批準,成立“化隆回族自治區”(縣級),1955年更名為“化隆回族自治縣”,沿用至今 。
-
民族與文化
化隆是全國唯一的回族自治縣(注:此說法需結合最新行政區劃确認,通常指青海省内唯一的回族自治縣),回族是主體民族,此外還居住有漢族、藏族、撒拉族等多個民族。多元民族文化交融,形成了獨特的民俗風情和地域文化 。
權威參考來源: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名大詞典》 (商務印書館): 提供标準地名釋義及沿革信息。
- 《中國行政區劃大辭典》 (中國社會出版社): 詳述行政區劃曆史變遷 。
- 《青海省志·建置沿革志》 (青海人民出版社): 官方地方志,記載化隆建置及更名過程。
- 《中國地名辭源》 (華夏出版社): 解析地名由來及含義 。
網絡擴展解釋
“化隆”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釋義
“化隆”意為教化隆盛,即指社會教化(教育、道德風尚)的興盛與普及。該詞常出現在古籍中,強調通過德政或禮制實現社會文明的繁榮。
二、古籍中的使用
- 《史記·禮書》:
“化隆者閎博,治淺者褊狹”,意為教化深厚則社會宏闊,治理淺薄則格局狹隘。
- 北魏郦道元《水經注·淄水》:
“化隆則水生,政薄則津竭”,以水喻政,說明教化興盛則資源豐沛,政治衰敗則民生枯竭。
- 三國嵇康《釋私論》:
提到周公旦因德行高潔而使教化興盛(“假攝而化隆”)。
三、現代用法與延伸
- 地理名稱:青海省有“化隆回族自治縣”,是“化隆”作為地名的典型使用。
- 姓名學:在取名中,“化”與“隆”組合寓意才智與德行,但需注意五行屬性(水火相克)。
- 其他解釋:部分資料提到“化隆”可形容“事物變化迅速”,但此用法較少見且缺乏權威文獻支持。
四、注意事項
若在文獻中遇到“化隆”,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其指代:
- 古籍或正式文本中多為“教化隆盛”;
- 現代語境可能特指青海化隆縣。
别人正在浏覽...
礙口案款狀八隅飙焚碧盈盈吃不清充斥串花家摧燒錯舉耽味東南亞國家聯盟動銷短統靴谔然芳顔翻天範物奉公如法烽火相連扶危定亂幹吾擱開共給公襲貫道滾海蛟海市花鬟黃金镮匠氣街談進德金邱覺性炬眼懇請誇夫酷政賴皮狗論難廬屋率易匿情曲江宴趣鄉山窪殺殉升滅身無分文唐溪天獄條教鐵人推選蚊毫誣掯無聲虎箱櫃湘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