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happen to coincide;agree without previous consultation]∶沒有經過商量而見解一緻
意見不謀而合
(2)
亦稱“不謀而同”
沒有經過商量而見解一緻。 晉 幹寶 《搜神記》卷二:“二人之言,不謀而合。” 宋 蘇轼 《朱壽昌梁武忏贊偈》:“母子天性,自然冥契,如磁石鍼,不謀而合。”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七:“古今人下筆,往往不謀而合。” 周而複 《上海的早晨》第四部十一:“ 秦媽媽 的意見和我們的意見可謂是不謀而合。”
“不謀而合”是漢語中表示觀點或行動自然契合的成語,其核心含義指不同個體未經事先商議卻達成一緻。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的釋義,該成語強調“偶然的契合性”,常用于描述群體決策、學術觀點或文化現象中不約而同的默契現象。
從語義演變角度看,《漢語成語源流大辭典》(商務印書館,2011)指出其最早見于西晉陳壽《三國志·魏書·郭嘉傳》:“太祖曰:‘唯奉孝為能知孤意。’二十餘事,皆不謀而合。”此處記載曹操與謀士郭嘉的戰略共識,生動展現成語“未經商議而意見相同”的本質特征。
在語法功能上,《現代漢語虛詞詞典》(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分析其常作謂語或定語,如“兩國代表不謀而合地提出環保議案”“這種不謀而合的現象”。現代語用中多用于學術論文、新聞報道等正式語境,如《人民日報》2023年7月曾用該成語描述多國新能源政策的一緻性。
成語構成方面,《漢語成語結構分析》(語文出版社,2019)解析其屬于聯合式結構,“不謀”與“而合”形成轉折關系,通過否定副詞“不”與連詞“而”構建邏輯關聯,體現漢語成語精煉含蓄的特點。相較近義詞“不約而同”,《漢語近義詞辨析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20)強調前者側重思想層面契合,後者多指行動層面同步。
“不謀而合”是一個常用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指事先沒有經過商量或溝通,但意見、想法或行動卻完全一緻。強調多方在無預謀情況下的默契或巧合,常見于觀點、策略等思想層面的契合。
二、出處與結構
三、用法與辨析
四、示例句子
五、延伸學習
可通過 等來源查看完整釋義及更多例句。
黯然神傷百騎蚌蠃悲嘯邊色邊帥呒不撐扛城隈塵阛沖激疇匹吹韲春思楚岫瑤姬電矚牒舉菧苨堆土放逐蜂準蓋藏剛條狗附慣技貴赫閨繡畫悍目紅糖畫心胡桃嘉诏決别濬治楷體虧損麟經路不拾遺懋賞明駝模憲偏指氣短切膚輕敲侵殺丘比特攘雞日新月異三熏三沐順水推舟四部衆隨駕隨意一瞥提頭瓦藍無撥五音向裡喜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