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語·陽貨》:“ 孺悲 欲見 孔子 , 孔子 辭以疾,将命者出戶,取瑟而歌之,使之聞之。”後謂把自己的不滿暗示給對方為“瑟歌”。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馬介甫》:“﹝婦﹞輒駡,謂 馬 強預人家事。初聞惡聲尚在閨闥,漸近 馬 居,以示瑟歌之意。”
“瑟歌”是一個源自《論語》的典故,指通過間接方式暗示不滿。以下是詳細解釋:
出自《論語·陽貨》:孺悲想求見孔子,孔子托病不見,待傳話人出門後,孔子故意彈瑟并高聲唱歌,讓孺悲聽到,以此暗示拒絕之意。後人據此将“瑟歌”引申為用含蓄的方式表達不滿或拒絕。
清代蒲松齡在《聊齋志異·馬介甫》中使用了該詞,描述婦人通過罵聲遠近的變化暗示不滿,體現了“瑟歌”在文學作品中的實際應用。
《瑟歌》一詞是指古代祭祀儀式中演唱的祭文,用以追念死者。這是中國古代文化中的一種史詩體裁,通常以辭章悲切、音調悠揚的方式表達對逝者的哀思。
《瑟歌》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王”和“言”,其中“王”作為部首表示玉石、王室等意義。“瑟歌”的總共是12畫。
《瑟歌》一詞最早見于《詩經·小雅·十月之交》篇的《瑟瑜》:“瑟瑟瑜之,監于宇之門。”其中“瑟瑟瑜之”表示悲傷的聲音。
《瑟歌》的繁體字為「瑟歌」,保留了原字的意義和發音。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瑟字的古字形為“瑟”,表示一種古代樂器的琴。
歌字的古字形為“哥”,表示聲音高亢而哀怨的歌唱。
他在葬禮儀式上高聲演唱着瑟歌,表達着對已逝親人的思念之情。
組詞:瑟瑟(形容寒冷、顫抖)、瑟縮(害怕、畏縮)。
近義詞:哀歌、挽歌。
反義詞:歡樂歌、喜慶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