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殲滅。《陳書·世祖紀》:“今元惡克殄,八表已康,兵戈靜戢,息肩方在,思俾餘黎,陶此寬賦,今歲軍糧通減三分之一。”
(2).指殲滅敵人。 唐 牛肅 《吳保安》:“以将軍英勇,兼足下才能,師之克殄,功在旦夕。”
殲滅。《後漢書·黨锢傳·李膺》:“誠自知釁責,死不旋踵,特乞留五日,剋殄元惡,退就鼎鑊,始生之願也。”《晉書·劉元海載記》:“誠能命将四出,決機一擲……此 高皇帝 之所以創豎鴻基,剋殄彊 楚 者也。”
“克殄”是一個較為罕見的文言詞彙,由“克”和“殄”兩字組成:
克
本義為“戰勝、攻克”,如《尚書》中“克勤于邦,克儉于家”。引申為“能夠”(如“克終者蓋寡”)或“克制”(如“克己複禮”)。
殄
意為“滅絕、消滅”,如《詩經》中“邦國殄瘁”,成語“暴殄天物”中的“殄”即指“糟蹋、毀滅”。
組合含義
“克殄”可直譯為“攻克并消滅”,多用于描述軍事或政治上的徹底勝利,如“克殄敵寇”。但因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需結合具體語境分析。
注意
若此詞出自古籍或特定文本,建議提供更多上下文以便精準解讀。若為現代自造詞,可能存在用字誤差(如“克殄”或為“克殄”筆誤),需進一步确認。
克殄是一個中文詞彙,用來形容擊敗、消滅或徹底消滅某種事物。它的拆分部首是克(八點矢)和殄(殳殹),總共由15畫組成。
克在這個詞中意味着克制、克服或戰勝的意思。殄表示消失、徹底摧毀的意思。
克殄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詩經》中的《鹿鳴之什·兔罝》篇。在這篇詩中,有一句歌詞“兔罝兔罝,無力于克殄”描述了兔子通過隱藏掩護自身以逃避克制。
克殄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克殄有如下寫法:克斬、克奏、克卻。
以下是一些例句:
1. 他們聯合起來克殄了惡勢力。
2. 這個病毒應該被徹底克殄。
組詞:克難、克敵、殄滅、消殄。
近義詞:戰勝、擊敗、消除。
反義詞:保留、保存、保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