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崑嶽 ”。即 昆侖山 。 南朝 齊 王儉 《靈丘竹賦》:“振芳條乎 崑嶽 ,敷緑采於高岑。” 南朝 梁 劉孝标 《辯命論》:“火炎 崑嶽 ,礫石與琬琰俱焚。”
見“ 崑嶽 ”。
“昆嶽”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kūn yuè,其核心含義指代昆侖山。以下是詳細解釋:
如需進一步了解昆侖山的具體文化内涵,可參考《山海經》等古籍或相關地理文獻。
《昆嶽》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由“昆”和“嶽”組成。這個詞形容山嶽之間的親密關系,可以理解為“同族的山嶽”或“同來源的山嶽”。
根據漢字拆分的原則,我們可以知道“昆”的部首是日字旁(日),“嶽”的部首是山字旁(山)。根據筆畫的計算,“昆”有6畫,“嶽”有7畫。
《昆嶽》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中的一首名為《邶風·昆嶽》的詩歌中。這首詩描述了詩人對昆嶽山的景色贊美以及對國家統一的期待。
《昆嶽》在繁體字中仍然保留相同的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有些字形與現代有所差異。不過,《昆嶽》這個詞在古時候的寫法與現代基本保持一緻。
1. 這裡是昆嶽之地,山水秀美,令人陶醉。
2. 他們興奮地攀登昆嶽,體會到了大自然的壯美。
3. 昆嶽之間水草豐茂,生态環境十分優美。
昆山、嶽陽、昆明、嶽西、昆侖、嶽家、昆侖山、嶽飛等。
山川、山巒、山脈。
平原、水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