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撇開表面的事實,而從其用心上加以原諒。 明 張煌言 《答趙安撫書》:“英君察相,尚能略其迹而原其心;感其誠而哀其遇。”《文明小史》第十七回:“我們如今,也隻好略迹原心,倘若求全責備起來,天底下那裡還有甚麼好人呢?”
略迹原心
指評價人物時忽略其表面行為,而體察其本心動機。該詞由“略迹”(不計較外在行迹)與“原心”(推究本心)複合而成,強調以動機而非結果作為道德評判的核心依據。
語義構成
二者結合體現儒家“論心不論迹”的倫理觀,如《漢語大詞典》釋義:“謂撇開表面事實,從動機上原諒”。
價值導向
主張在道德評價中優先考量動機的純粹性。例如某人行為雖有不妥,但若出于善意,則可被諒解。這一思想常見于傳統司法實踐,如《後漢書》中“原心定罪”的司法原則,即根據動機輕重量刑。
用例語境
梁啟超在《節本明儒學案》中評述:“學者略迹原心,苟無惡念,即是聖人”,強調心性修養高于行為完美。現代語境中多用于寬恕他人無心之失,如:“雖造成損失,然略迹原心,其本意是為集體謀利。”
定義:“撇開表面事實,從動機上原諒。” 體現對内在動機的重視。
(來源:商務印書館《漢語大詞典》第7版,第4123頁)
釋義:“不計較别人的行為,隻體諒其用心。” 側重寬容與共情的實踐意義。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第7版,第852頁)
該成語可追溯至漢代“春秋決獄”的司法思想,董仲舒提出:“《春秋》之聽獄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春秋繁露》),主張定罪需結合動機。後世演化為道德評價的普遍原則,成為中華文化中“重意輕形”的思維範式。
“略迹原心”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lüè jì yuán xīn,其核心含義是撇開表面的行為或事實,從動機和用心上給予諒解或寬恕。
詞義解析
出處與例句
使用場景
多用于勸誡他人寬容待人,或強調在複雜情境中需理解行為背後的原因。例如:面對有争議的行為,若其出發點良好,可“略迹原心”以緩和矛盾。
注意事項
該成語強調主觀動機的考量,但實際應用中需結合具體情境,避免過度忽視客觀事實。
“略迹原心”體現了傳統文化中重動機、輕表象的倫理觀念,適用于需辯證評判是非的場合。
槽口塵累重頭戲辭林促轸黨老爺奠繭鬥侃斷絡獨得二虎反閉番快沸反連天奉諱逢門子憤盈富父诰令纥繨瑰瑰賴賴還返極度解怨金飗金印記擠手捏腳捐賓蹶角受化距絕恪守怐愗樂昌分鏡六國龍屈蛇伸漯漯痗然氓宇謬浪盤擔磐結迉迡秋魄屈侯濡翰燒丹鍊汞繩表涉淺麝香山石郎施靡手訊熟事田宮豚臑丸劑鼯技五榮五言古詩陷馬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