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y to mediate differences at the sacrifice of principle] 〈方〉 ∶和稀泥,比喻無原則地調解或折中
猶言和稀泥。比喻無原則地調和或折中。 李劼人 《天魔舞》第八章:“遇事抹稀泥,還示意叫我們少生事。”
“抹稀泥”是一個漢語方言詞彙,通常用于描述一種無原則的調解或折中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如需進一步了解方言詞彙的語境應用,可參考、2、5的文學案例及釋義。
抹稀泥是一個常用的成語,可以拆分為“抹”、“稀”和“泥”三個部分。“抹”是動詞,意為塗抹、擦拭;“稀”是形容詞,表示液體或粉末呈稀薄的狀态;“泥”是指泥漿或泥土。
抹(ma1):從手(扌)到末的手抓動作,包含四畫。康熙字典中表示用手或布擦拭、塗抹等意思。
稀(xi1):由禾(禾眉)和希(人頭)兩個部分組成,分别代表稻谷和人,原意是收割農作物時剩下的稀少部分。引申為少量、稀薄的意思,有時也用來表示稀疏、稀少。
泥(ni2):由氵(水)和尼(布)兩個部分構成,表示泥漿、泥土等含水的東西。
“抹稀泥”這個詞的來源較為晦澀,初步考證可以在《南史·東方思複傳》中找到相關記載,意為“用水抹開稻穗上的泥漬”。引申為消除顧慮、分析問題時去除雜念。在日常使用中,抹稀泥也可以表示調和矛盾、找到平衡的意思。
抹稀泥的繁體寫法是「抹稀泥」,與簡體寫法相同。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抹稀泥的寫法并沒有太大變化,字形基本保持相同。
例句:
1.他們要在會議上抹稀泥,以達成共識。
2.老師總是善于抹稀泥,使得課堂氣氛活躍。
組詞:
抹布、抹黑、抹煞、抹消。
近義詞:
調和、矯正、和解。
反義詞:
紛争、分裂、刁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