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謇謇的意思、謇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謇謇的解釋

(1).忠貞;正直。《楚辭·離騷》:“餘固知謇謇之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王逸 注:“謇謇,忠貞貌也。”《舊唐書·儒學傳下·郭山恽》:“遂能志在匡時,潛申規諷,謇謇之誠彌切,諤諤之操逾明。” 劉師培 《文說》:“‘謇謇’表忠藎之忱,‘翼翼’示雍和之度。”

(2).直言貌。 漢 荀悅 《漢紀·昭帝紀》:“ 龔遂 亦數直諫,陳禍福,號泣謇謇無已。” 唐 張說 《祭崔侍郎文》:“謇謇公庭,申申私宴。” 清 龔自珍 《哭鄭八丈》詩:“鄉音譁謇謇,破帽惻吾吾。”

(3).正直之言。《後漢書·魯丕傳》:“陛下既廣納謇謇以開四聰,無令芻蕘以言得罪。”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謇謇”是古漢語中的疊音詞,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内涵:

  1. 直言進谏的忠貞态度
    在《後漢書·魯丕傳》中,“廣納謇謇,以開四聰”一句,形容臣子敢于直言勸谏的忠誠品性。此處的“謇謇”強調言辭懇切、不畏強權的政治品格,與“謇谔”同義,如《魏志》提到“謇谔足以勵物”,均指以正直言論激勵他人。

  2. 表達困難或阻滞的語氣助詞
    《楚辭·離騷》中“謇吾法夫前修兮”一句,“謇”作發語詞,帶有感歎或強調的意味,暗示踐行先賢之道的艱難。此處與“蹇”通假,如《易經·蹇卦》中的“蹇蹇”,均表阻滞之意。

  3. 口吃或語言不暢的引申義
    據《廣雅》及《玉篇》解釋,“謇”本義為口吃(“吃也”),後引申為表達上的困難或語言不暢。疊用“謇謇”可強化這一狀态,但此用法在古籍中較少見。

“謇謇”的核心意義圍繞“忠直敢言”展開,多用于形容士大夫的剛正品格,少數語境下可表語言障礙或情感強調。其字形與“蹇”相通,需結合文獻具體分析。

網絡擴展解釋二

《謇謇》的意思

《謇謇》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堅持、不回避的态度。

拆分部首和筆畫

《謇謇》的部首是言,由兩個部分組成。

第一個字的筆畫數為5,第二個字的筆畫數為16。

來源

《謇謇》是古代漢字,最早出現在《周易·乾》一卦的解釋文中,表示堅持真理的态度。後來,這一詞語逐漸被引申為堅持立場、直言不諱的意思。

繁體

《謇謇》的繁體形式為「謇謇」。

古時候漢字寫法

根據古代漢字的演變,古時候《謇謇》的寫法為「讠堅」。

例句

他對不公平現象說話從來都是謇謇直言,無論别人是否願意聽。

組詞

言謇、諫謇、謇見、謙謇。

近義詞

堅決、直截了當、果斷、斬釘截鐵。

反義詞

遲疑、猶豫、回避、搪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