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xamine oneself] 回過頭來反省一下自己
好惡無節于内,知誘于外,不能反躬,天理滅矣。——《禮記·樂記》
反過來要求自己;自我檢束。《禮記·樂記》:“好惡無節於内,知誘於外,不能反躬,天理滅矣。” 宋 葉適 《漳浦縣聖祖殿記》:“至于所好者山水,則以為豫於德而賢之,豈非動靜協應物之宜,壽樂由反躬之効歟!” 明 唐順之 《葛母傳》:“而其所以盡乎己者,固不在于聲華辭藝之蔚然者,而有在于克己反躬之闇然者矣。” 金松岑 《論寫情小說于新社會之關系》:“非獨文明國然,彼觀《遊山拷火》、《禦碑亭》之劇本,與夫《聊齋誌異·<聶小倩><秋容><小謝>》之鬼史,或嘗以見色不亂,反躬而自律焉。”
“反躬”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自我反省或自我檢束,強調從自身出發進行反思或約束。以下是詳細解釋:
指反過來要求自己,通過内省來審視自身的行為或動機。這一概念源于儒家思想,強調道德自律和内在修養。例如《禮記·樂記》中記載:“好惡無節于内,知誘于外,不能反躬,天理滅矣。”(意為若不能自我反省,天性之理将泯滅)。
在現代語境中,除保留傳統的内省含義外,也引申為主動讓步或犧牲個人利益以顧全大局,如“反躬以利他”的處世态度。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原文或現代用法案例,可參考權威詞典如《漢典》或《禮記》相關研究文獻。
《反躬》(fǎn gōng)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不顧自己的軀體,向别人行禮或鞠躬。這個詞通常用來形容非常恭敬、謙遜、虛心的态度。
《反躬》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的是“又”(右手),右邊的是“身”(身體)。它一共有14個筆畫。
《反躬》一詞來源于古代中國的禮儀文化,是尊重他人、表示敬意的一種表達方式。在繁體字中,“躬”字寫作「躳」,讀音和意思沒有改變。
在古代,人們寫“反躬”時的字形有所差異。如在《說文解字》中,字形與現代寫法相似,但“身”字下方的一點寫為兩點。而在《康熙字典》中,字形則是将“身”字省略了一部分,隻寫了上半部分。
1. 他非常尊敬老師,每次見到老師都要反躬行禮。
2. 在古時候,臣子在見到君王時要反躬鞠躬以示敬意。
組詞:反躬自省、謙虛、恭敬
近義詞:鞠躬、行禮
反義詞:傲慢、不恭敬
【别人正在浏覽】